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二次大统一时期,此时的中国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的活跃,推动了制度上的创新。
隋唐大统一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1、掌握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科举制的主要影响;
2、掌握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过程,并认识其变化的特点;
3、梳理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变化,认识赋税制度对封建统治的意义;
时空定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变化
01
赋税制度的演变
03
中央官制的成熟
02
开放公平
规范科学
务实便民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变化
01
赋税制度的演变
03
中央官制的成熟
02
开放公平
规范科学
务实便民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与明清。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概况:
古代选官制度
夏商周
世官制
西 汉
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到明清
科举制
血缘(世袭)
品德(举荐)
门第(品评)
才识(考试)
时期 制 度 标准 选拔方式 评 价
西 周 世禄世卿制 血缘 世袭 任人唯亲,不利于选拔人才
战国-秦 军功授爵制 战功 战功 不适应和平年代
汉武帝 察举制 征辟制 才能和品行 推荐 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世袭 不利人才选拔
隋 唐 科举制 才能 考试 积极(明清前)
明 清 八股取士 消极(明清)
链接:比较古代选官制度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公开考试,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
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客观;
④统治基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⑤选拔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
3、重点突破:选官制度的成熟——科举制
①实行科举制的原因:
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阶级关系上:士族势力衰落,为满足庶族势力上升的政治需要;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壮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②过程:
(1)先河: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确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发展: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考试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考试由高官主持,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登科后
孟郊 (唐)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③评价:
(1)积极: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
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权从地方世家大族收归中央;
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消极:
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
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变化
01
赋税制度的演变
03
中央官制的成熟
02
开放公平
规范科学
务实便民
二、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
1、形成过程:
①初兴: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②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③发展: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三省分工及职责: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3、意义: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
是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变化
01
赋税制度的演变
03
中央官制的成熟
02
开放公平
规范科学
务实便民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古代农民承担
主要赋役种类
税:丁税、调税
租税及其苛捐杂税
役:徭役、兵役
链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三、赋税制度的演变:
1、魏晋时期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令是租调制推行的经济基础);
3、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
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4、唐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
唐后期土地兼并好买卖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掌握的土地减少,均田令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政府出现财政困难;
②目的:
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
③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④作用: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征税依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按人丁纳税
按土地、财产的多少
征收实物
征收钱币为主
对人身控制较大
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依附
减轻人身控制
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链接: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