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老人与海(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细读。2.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及其意义。3.理解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被打垮的抗争的精神。4.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学习重难点:重点: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难点:分析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1)灰鲭鲨( ) (2)吞噬( )(3)嘎吱( ) (4)麻痹( )(5)攥起手( ) (6)胸鳍( ) (7)熏人( ) (8)脊髓( )(9)撬开( ) (10)黏液( )(11)游弋( ) (12)祈祷( )( )(13)咬啮( ) (14)甜腻( )(15)残骸( ) (16)桅杆( )答案:(1)灰鲭鲨(qīng) (2)吞噬(shì)(3)嘎吱(gā) (4)麻痹(bì)(5)攥起手(zuàn) (6)胸鳍(qí)(7)熏人(xūn) (8)脊髓(suǐ)(9)撬开(qiào) (10)黏液(nián)(11)游弋(yì) (12)祈祷(qí)(dǎo)(13)咬啮(niè) (14)甜腻(nì)(15)残骸(hái) (16)桅杆(wéi)解释词义(1)恣意妄为:(2)自欺欺人:(3)养精蓄锐:(4)自言自语:(5)残缺不全:(6)参差不齐:答案:(1)指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2)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现指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3)指养足精神,积蓄力量。也指保存部队的战斗力,准备新的战斗。(4)自己对自己说话。(5)形容残破、缺少,很不完全。(6)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二、资料链接识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参加过美国对日战争,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曾作为战地记者来中国采访,并写了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后返美定居。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家自杀身亡。他一生感情错综复杂,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2.探背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在很远的地方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前后仅用了八周就完成了初稿。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3.知常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提出:“如果一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他也许会省略他懂的东西,而读者还是会对那些东西有强烈的感觉的,仿佛作家已经点明了一样,如果他是非常真实地写作的话。一座冰山的仪态之所以庄严,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理论”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具有简洁性、含蓄性等特点。首先,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称海明威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而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三、文本研读整体感知·文本初读1.快速浏览《老人与海(节选)》,完成下面的表格。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攻击者数量工具结局参考答案: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攻击者 灰鲭鲨 加拉诺鲨 铲鼻鲨 加拉诺鲨 鲨鱼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工具 渔叉 绑刀子的桨 绑在船桨上的刀子 棍子 棍子、舵柄结局 鲨鱼被杀死,大鱼被吃掉约四十磅 鲨鱼被杀死,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鲨鱼被杀死,刀子被折断 鲨鱼受重伤,剩下半条鱼 老人被击垮,大鱼只剩下残骸文本探究·文本精读1.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两句话。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1)从结构上看,写“报纸”的作用是什么?能够表现什么?(结合全文回答)答:参考答案:(1)呼应结尾。表现老人生活穷困。(2)为表现老人在遇到困难时却异常勇敢乐观做反衬。2.如何理解“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这两句话?答: 参考答案:“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但他并没有倒下;“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在无情的斗争和残酷的失败中,老人依然表现得那样坦然、勇敢和无畏,正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3.“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含意深刻,富有哲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答:参考答案: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就永远是胜利者。4.文章多次出现“他想”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可以称为内心独白。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答:参考答案:①这些内心独白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感以及渴望得到援助的孤独感,刻画了一个乐观、自信、坚毅的老人的形象。②赋予文章以哲理性的光环,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了小说的重要特色。5.从全文看,小说运用了多处内心独白,人物内心独白的意义是什么?答:参考答案:人物的内心独白是小说的核心精神,生动地揭示了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6. 海明威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高度抽象化,吸引读者去探寻“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冰山”原则)。 请谈谈文中的“大海”“老人”“马林鱼”“鲨鱼”各象征了什么。形象 象征意义大海老人马林鱼鲨鱼参考答案:形象 象征意义大海 小说中的大海象征着整个世界, 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大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勇气和毅力的场所。老人 他代表着整个人类,在他的身上有一次次失败的记录,更有着一次次抗争的勇敢和对梦想的执着,他是“强者”的化身,是人类尊严的象征。马林鱼 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渔船还长,风度优雅,作为一种形象而与孤独的老人和飘零的船只形成对照,也折射出作为它的追捕者与征服者的老人那副干瘦的躯干中所蕴含的力量。鲨鱼 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7.圣地亚哥是世界文学长廊里一位光芒四射的人物,分析老人的性格特征。答: 参考答案:①意志坚强。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内心独白和鲨鱼的凶猛衬托出了老人坚强的意志。②自信。“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通过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自信。③不败的生活准则。老人说“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④对未来充满希望。老人在与尖齿鲨搏斗后,“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8.老人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圣地亚哥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坚定、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圣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正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老人圣地亚哥身上坚强、乐观、永不言败的精神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勇往直前,不要向困难屈服,要学会笑对生活。四、鉴赏技法电报式风格海明威的作品,得力于他多年做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一种简明、清新、干净的“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节单纯集中课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圣地亚哥,情节也主要是围绕老渔夫圣地亚哥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展开的,可谓单纯而集中, 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稿件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1000多页那么长,写小说里村庄中的每个人怎样谋生,怎样出生,怎样受教育…… ”,然而他删去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甚至议论的部分,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情节单纯而集中。2.叙述直截了当海明威在写作时,避免过多地使用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 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言准确生动。课文中,在塑造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应战,等等,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这段文字叙写鲨鱼的凶猛、迅捷,紧迫的形势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3.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老人与海》的细节描写充满真实性,和新闻报道一样精确、客观。如文中对灰鲭鲨的“牙齿”的描写:“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 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作者描写时尽力避免使用抽象的修饰词,多使用名词,如“金字塔形”“手指”“刀片”,用视觉形象调动读者的感受;同时还通过与大多数鲨鱼、老人的手指进行比较,起到情感暗示的作用。这条灰鲭鲨不同于其他凶残可恶的鲨鱼,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像圣地亚哥一样无所畏惧、勇猛强悍。再如文中对圣地亚哥的“手”的描写:“老人系紧帆脚索……尽量轻地举起来,因为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接着,他张开手,轻轻地握住船桨,双手松弛下来。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老人握住船桨时的艰难、双手不听使唤的无奈、用意志对抗疼痛的坚韧、紧紧攥起手时的疼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只是在作简单的记录,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含而不露的情感。4.表达含蓄凝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中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 越深沉含蓄。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鲨鱼的头从水里钻了出来 ……老人听见大 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这本来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却会自然生出同样的感受,与老人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海明威还借助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含深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