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四季美景。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悟景物之美。还要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关切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杨花落尽,子规哀鸣,春光消逝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三、四两句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可见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佳作。基于此, 我把本文的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如何借景抒情 ,即诗歌意象内涵的挖掘。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绝句的节奏韵律特征,并能有节奏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2.学习“五读法” 品读诗歌,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3.体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教学重点:借助想象,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会用意象分析鉴赏诗歌。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吟唱法、情境模拟法。教学过程设悬念,话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整个盛唐”,这就是——李白。(指名学生根据提示介绍李白,并全班齐诵所学过的李白诗歌)读诗题,悟情感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题。重点弄清“闻”“左迁”“龙标”。2.关于王昌龄及其遭遇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以看出王昌龄是一个高洁、正直的人。②王昌龄为何降职 (背景介绍:“不护细行”)③结合写诗背景,假设你是李白,当你听说自己的好友无辜被贬时会产生哪些情感?(预设答案:同情好友的不幸;为好友无辜被贬愤愤不平;想到好友要长途跋涉的担忧牵挂……)注1:“不护细行”,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王昌龄被人恶意抹黑,说他生活不检点,不注重生活细节,使他被贬官了。注2:“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和诗题中龙标意思不一样,这里指的是王昌龄。古代常用一个人的官职名或者他的所在地来代指此人。如:柳宗元曾经在柳州做过官,因此也被称作柳柳州;杜甫曾当过工部侍郎,所以他也被称作杜工部。标题和注释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知背景,能帮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知人论诗”。寓情于事诗中有一句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照应了诗题,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心牵挂,不舍关切之情。把情感寄寓在叙事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寓情于事。诵诗信,诉衷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七绝的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情感选择合适的节奏。屏显:四句为绝,八句为律,言指的是字数。明确:七绝第二句和第四句必须押韵。节奏按四三停顿,或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2.指名朗读,说出朗读的节奏及其原因。(指名学生点评)3.齐读。(师点评)4.写信诉衷情指名学生说大意,再比较感悟情感。初读诗歌品“诗眼”,抒胸臆明确诗眼:诗人所有复杂的情绪都通过“愁心”二字表达出来了,所以这个词就是整首诗的诗眼。直抒胸臆像这样直接表达情感,传递心意的抒情方式叫做“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找“意象”,析内涵意象,是在诗词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可以是景、是物、也可以是人。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1.指名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诗:在最后这两句诗中诗人极富想象力地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月本是无知无情之物,在作者眼中成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代替自己陪伴远在他乡的友人。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课外拓展:“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龄《龙标野宴》);3.拓展课本16页的有关月的诗句;4.交流讨论,深挖明月内涵。01“明月”: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品行的高洁;明是圆的,象征团圆,寄寓思念;明月阴晴圆缺,引人深思。02“杨花”:即为柳絮。柳,留也。柳絮飘落,想到友人像柳絮一样的漂泊不定的遭遇。诗人与友人分别的留念不舍。(链接课外诗词)03“子规”:即布谷鸟。在望帝的典故里,子规的叫声就是“不如归去”,是非常悲鸣的,它的声音的特点是悲伤、挽留。(链接课外诗词)借景抒情通过意象与景物描写,含蓄委婉地传递出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诗迁移,月共情,课内联读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