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 1 课时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两个子目(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讲述了古代的商业贸易起源与发展的概况。▲ 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为商业贸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商业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商朝:商朝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 ”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西方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3.古代丝绸之路(1)发展演变: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连接南洋、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 ”行商代理。(2)贸易内容: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引进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玻璃等商品。(3)贸易形式: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4)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当中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产生与发展状况如何?有何影响?1.货币演变(1)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中国早在 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 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2)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 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用借贷(1)世界上,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2)中国,《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 形式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唐朝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3.商业契约(1)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2)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4.历史影响: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的不断发展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反过来它们共同推动了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进步。【合作探究】1.探究一 古代中国商业和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材料 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唐朝后期开始,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明清两朝,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等。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和古代希腊商业发展的特点。古代中国:私商成为主体;商业都会众多;生活必需品占据主导;交易数量大、品种多;商品结构变化大;农产品商业化、专业化程度加深;专门化的商业市镇形成。古代希腊:经商范围广、规模大;参与商业活动的阶层众多;商业交易有固定的场所;城邦重视对商业贸易的管理。2.探究二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比较材料 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两者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点。不同: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相同点:都是国家主导的;都充满政治性;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3.探究三 中国古代金融领域的发展材料 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飞钱,接近于现在的汇票。除飞钱外,唐朝还出现了类似于近代支票性质的信用票据。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货币代用券——交子、关子和会子。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江南许多市镇大额现金转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商业贸易的需求和异地资金结算。于是,以票据结算代替现金清算的会票应运而生,流通日广,为长途大宗贸易提供了方便。——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金融领域发展演变的特征。从实体货币到信用凭证;从现金清算到票据结算;从政府广泛参与到民间力量增强。4.探究四 商业契约材料1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材料2 契约文书本身就是人们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结合材料和所学,商业契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契约精神;证据意识(空口难凭,重视契约文书的签订);界限分明的财产观念;清晰的个体权利与义务意识……三、本节精练1.(2022广东)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2.(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3.(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4.(2020浙江)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5.(2020浙江)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楫在《兼葭堂稿 杂著》中有反对政府当局“禁奢”政策的短论:“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醞,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这反映出晚明时江南地区A.封建小农经济已经趋向瓦解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显著增强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D.崇富逐利成为当时社会风尚7.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文明开化的程度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经济形态的影响8.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答案:1.A 2.D 3.D 4.B 5.B 6.C 7.D 8.B9.(1)特点: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2)原因:前代草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