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学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两个子目(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讲述了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概况。
▲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 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客观积极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时间:15—16世纪
条件: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初步形成
(1)时间:17—18世纪
(2)条件: 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
(3)标志: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
3.进一步扩展
(1)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与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标志:资产阶级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4.最终形成
(1)时间:20世纪初
(2)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
榨取财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标志: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1.商业贸易中心转移
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世界贸易航线开通。葡萄牙经营 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 。
西班牙开辟了 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2.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 银行创立,它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17世纪后,
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还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3.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
(1)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2)黑奴与鸦片”成为商品。新航路开辟后,非洲的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贩奴商船载着货物从欧洲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换取大批奴隶;然后再从非洲出发到达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
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17世纪,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5大变局下的中国
(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2)表现:
①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上海出现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②新的贸易内容。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
【合作探究】
1.探究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材料4 西班牙人劫掠阿兹特克帝国,劫掠印加帝国,劫掠特们所侵略的其他国家,这是最直接的攫取财富的手段……有些欧洲人的确知道西班牙新财富的来源,因此决定不再通过西班牙人之手,而有自己直接去夺取。英国、荷兰、法国的商人,虽经官方授权组成商业公司,掠夺起来却和做买卖一样毫不犹豫……这些冒险家摇身变成海盗,直接掠夺货物,烧毁城市。
工业革命后,工厂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产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材料5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史》
思考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哪些因素在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因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②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探究二 工业革命期间的国际商业贸易
材料13 工业革命期间的国际商业贸易,从交易的地域范围说,它不是少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而是囊括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贸易;从交易的时间说,它也不是偶然的、间断性的贸易,而是经常的、频繁的往来贸易;从交易的商品种类来说,它已不限于只供少数人享用的珍贵物品,而是供人民生活需用的大宗消费品和供生产需用的大宗原材料、机器设备等;从交易的规模说,也远不是过去少数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
思考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国际商业贸易的特点。
特点:交易地域范围更广,从局部地区到世界大部分地区;交易时间更持续、更频繁;交易的商品种类更丰富,从奢侈品到日常消费品;交易规模更庞大。
三、本节精练
1.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是王室贡品和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至18世纪末,甘蔗已成为大众的调味品。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使饮食结构趋同 B.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C.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3.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4.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首次提出“复式簿记”的概念,建议商人在进行交易时,要以“贷方”和“借方”的身份在总账中记入两次,从而使经营者加强盈利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价格革命影响广泛 B.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C.商业观念得到更新 D.近代科学已经产生
5.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6.19世纪以来,加糖红茶在英国城市中开始时兴,连农民的早餐也有了加勒比砂糖和中国茶。从地球另一端运到英国的砂糖,比英国国内农民生产的粮食还便宜。该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工业革命推动糖业繁荣 D.殖民扩张进程加速
7.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的欧洲,砂糖和茶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些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减小了社会贫富分化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助推了各地消费升级 D.工业革命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8.谦祥益号绸布庄原先经营绸缎和土布,鸦片战争以后兼营洋布,1851年-1894年先后在北京、汉口、山东、直隶等地开设8家分店,并附设织布染布工厂,还在上海、苏州、杭州、广州设立办庄,专办货源采购。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时代特点 B.西方国家商品输入的减少
C.晚清时期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起步
9.依附理论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古典依附论认为外国控制的农业或矿业领地是主导经济部门,它们促成了长期的经济畸变;而依附发展论者则认为,在强有力的政府与国内工业化战略和谐一致的地方,经济增长得到了促进。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是复杂的
B.世界市场本质是中心国家剥削边缘国家
C.国内经济增长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
D.依附发展理论考虑问题更为客观和全面
10.14—16世纪是欧洲名副其实的“香料时代”,“无论香料的到达如何迅速、频繁,也没有缺乏买主的风险”,而17世纪后,香料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香料时代”走向终结。这是因为17世纪后
A.美洲种植园经济得到发展 B.欧洲完成了对香料的移植
C.威尼斯的香料垄断被打破 D.欧亚直接贸易已广泛展开
11.大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磅~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等共35万磅~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磅~400万磅,丁香、药品等共有70万磅~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说明当时
A.西方对东方的依赖性较弱 B.地中海仍是世界贸易中心
C.东西贸易全部为生活用品 D.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12.(原创,容易)近代史上,这里不但成为西班牙帝国的银矿开采基地,而且还是欧洲人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许多旧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棉花,被移植到这里的种植园中进行生产。上述变化导致“这里”
A.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B.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C.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繁荣 D.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13.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出发,经过马里亚纳群岛或关岛后,再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或苏里高海峡穿过菲律宾群岛进入马尼拉。在最初的20年间,平均每年约有150吨白银运到东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B.蒸汽动力运输船只的广泛应用
C.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D.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14.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不能说明
A.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B.英国保持世界贸易独尊的地位
C.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D.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存在差异
15.斯文·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自1809年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而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这反映了
A.技术力量改变经济格局 B.国际贸易开始出现制度化趋势
C.棉纺织业推动工业革命 D.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颇为显著
16.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社会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一体化下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摘编自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C C A B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B C B A A
17.(1)新航路的开辟。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国家迅速崛起,对外扩张掠夺;广大亚非拉美地区遭到掠夺,日益衰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