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秋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查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A.每个人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道德与法治试题B.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来源(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C.正确的学习目的能促进进步(考试时间:道德与法治、历史共120分钟题号范通:道德与法治1一23;历史24一50)D.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7.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请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个部分。①用心聆听,重视他人的评价2答题卡正面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答题范围,反面为历史学科的答题范围。②严格按照他人评价认识自己3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共20分③客观冷静分析,不盲从不忽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20分)④对人格贬低的评价,平静拒绝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梦”,其基本内涵是指实现8.民民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遇到一道难题,苦思冥想,吃饭也不香,甚至睡不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全面小康好觉;但是一旦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那种愉悦是不能言表的,总是喜滋滋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他的这段话说明了2.“我长大想当飞行员,翻翔蓝天。”“我想周游世界,宣传环保理念。”“我A.学习是苦乐交织的B.学习是痛苦不堪的想建一个大的农场,种植健康无害蔬菜。”…这些梦想有的能实现,有的无法C.学习是无法放弃的D.学习是妙不可言的实现。但有梦想就有希望,因为少年的梦想9.“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时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时会A.一定能让人生的目标实现B.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这句话告诉我们,交友的意义在于C.是与时代脉搏密不可分的D.能促进我们不断进步和发展A.结交真诚友善的朋友B.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3.我国古代就有“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等说法。这些古训给我们的启C.给予我们支持和力量D.让我们感受自身魅力示是10.“牙齿和舌头也会有打架的时候。”呵护友谊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冲突发A.努力学习就能掌握所有知识B.必须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生时,正确的做法是C.要以学习知识为终生的目标D.要珍惜当下学习的机会A.谁也不理谁,冷漠面对B.相互协商,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4.下列名句与右侧漫画所蕴含道理一致的是C.主动彻底结束这段友谊D.保持自尊,坐等对方来说对不起A.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B.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欣11.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陈重与雷赏C.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义的“胶漆之交”。这三个成语故事说明了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友谊都是一成不变的B.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告诉我们,梦想的实现C.友谊是不有在竞争的D.友谊就是一种等价交换A.靠脚踏实地的努力B.只要制订规划就行12.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往今来,歌领友情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下列能C.只要有热情就可以D.要靠好的运气才行够体现友情的诗句是①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七年级政治第1页共6页七年级政治第2页共6页七年级期中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DBBA 6-10 DCACB 11-15 BDCCD 16-20 ACDAB二、简析题21.(1)学习让我们能够生存,拥有更充实的生活。(1分)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1分)(2)①启发:我们要学会学习(1分),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1分)、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1分),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1分)。答对3点的3分。②关于学习或读书的中国名言警句均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其他有关学习或读书的名言警句也可)22.①“有时还幽默一下,给晓凯带来了不少快乐时光”说明友谊会给我们带来欢乐,让人向往。②“晓凯非常感谢这位不知姓名的朋友,也经常嘘寒问暖”说明了晓凯懂得呵护友谊需要尊重对方,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网上交往具有虚拟的特点。③“晓凯断绝了和这位网友的交往”说明了网上交往要做到自我保护,要正确对待友谊的淡出,网上交往不能没有原则,友谊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增添烦恼。(每点2分,最多得8分)三、实践探究题23.(1)树立梦想;坚持将进取变成一种信念;努力是实现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学会学习;主动改正缺点、改进不足;不断激发自已的潜能。(一点1分,最多5分)(2)客观地认识自我(1分);积极接纳自我,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1分);做更好的自己:①要扬长避短。②要主动改正缺点。③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④要为他人、社会带来福祉。(3分)。(3)品德方面:增强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方面: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体育方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审美方面: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着装得体劳动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积极参加学校值日,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等。(一点1分,共5分)。2023年秋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查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24分)24.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这一结论的是A.《山海经》中的远古神话传说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5.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工取火的出现 B.生活方式的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26.假设有人想拍摄有关我国早期水稻种植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27.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一场以玉琮、玉鸟等良渚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迎宾仪式“水润秋辉”,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良渚文化与下列哪个主题有关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8.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粮食作物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29.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三代历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从①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30.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了著名的“利簋”。器内底铸铭文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西周 B. 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 D. 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3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了关于齐桓公、管仲、晋文公等人物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A.夏朝建立 B.武王伐纣 C.春秋五霸 D. 战国七雄32.唐朝诗人胡曾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A.商朝 B.战国 C.秦朝 D.唐朝33.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思想大爆炸”体现出这一时期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34.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A.孟子——民贵君轻 B.墨子——无为而治C.韩非子——“兼爱”“非攻” D.庄子——以法治国3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A. 夏朝 B. 商朝 C. 战国 D. 东汉36.如图,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武王伐纣 四羊方尊 战国七雄 孔子老子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华夏民族最终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37.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根据下面图片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A.地方势力膨胀 B.统治者行暴政 C.长期对外征战 D.治国理念落后38.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末期,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潮流,此时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正经历着一场浴火重生的“黑色裂变”,开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之列。文中的“黑色裂变”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百家争鸣39.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商鞅变法无论是在富国强兵还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都最为彻底。”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A. 商鞅的才能和决心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D.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响应40.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A.社会经济高速发展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41.学习历史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需要掌握正确的年代换算方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这一年是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42.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A.太尉 B.通判 C.御史大夫 D.丞相43.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是A.电视剧《大秦帝国》 B.《史记》关于秦始皇的记载C.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D.中国邮政发行的《秦长城》特种邮票44.联系秦朝历史,结合下图,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45.《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A.统一铸币 B.郡县制 C.北击匈奴 D.休养生息46.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北击匈奴。他们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统治 D.抵御外来侵略47.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等C.秦始皇在位期间,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6分)48.(8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夏族在形成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1分)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有两位首领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什么?(1分)材料二:(2)图1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请写出其名称和用途。(2分)图2中这种被称为甲骨文的文字有何历史影响?(1分)材料三:李冰设计的都江堰工程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认识。(1分)49.(9分)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1分)材料所示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材料二: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中国历史》(2)根据材料二,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周分封诸侯的目的。(1分)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3)材料三中“法治”“德治”分别源于这一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2分)材料四: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接踵而亡。——苏轼《上神宗皇帝书》(4)依据材料四归纳秦亡原因是什么?(1分)你认为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1分)50.(9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黄朴民《“大一统”之梦》(1)材料一中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1分)汉武帝加强思想规范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1分)材料二:(2)史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1分)结合所学,能从图2文物的出土得到什么历史信息?(1分)材料三:“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载:“汉……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4)学者眼中的秦始皇作者 著作 观点翦伯赞 《秦汉史十五讲》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上册》 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陵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加上防备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人。当时全国约有2000万人口,其中有200万壮劳力脱离生产。同时,秦始皇时刑法已经非常苛重,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4)从上表中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明确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叙述完整,条理清晰,不得照抄原文。(3分)2023年秋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查历史答案24-28 C D C A C 29-33 A D C B D 34-38 A C B B A 39-43 B C B D C44-47 C D C D48(1)特点: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1分)。尊称:人文初祖(1分)。(2)名称:司母戊鼎(1分);用途:礼器(祭祀用)(1分);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分)。(3)功能:能自动调节水量,可以自动分沙排沙(1分)。影响: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农业的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4)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等等(1分)。49(1)标志:铁制农具的使用(1分)。反映了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1分)。(2)特点:松散的方国联盟(1分);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1分);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1分)。(3)法家(1分) 儒家(1分)(4)原因:变法招致天下人怨恨而导致秦朝的灭亡(1分)。不正确。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1分,只判断不陈述理由,不给分)50(1)秦朝:焚书坑儒(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2)史料:实物史料(1分)。历史信息:“汉并天下瓦当”体现出汉王朝大一统的气象(1分)。(3)秦朝:实行郡县制(1分)。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1分)。(4)观点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1分)论述:他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加强中央与全国各地区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分)总之,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观点2:秦始皇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分)论述:他统治时期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剧了社会矛盾。(2分)所以,我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是一个暴君。2023年秋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查A.商朝B.战国C.秦朝D.唐朝33.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历史试题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巾“思想大爆炸”体现出这一时期A.兼并战争不断B.制度变革深刻C.经济发展迅速(考试时间:60分钟D.思想学术繁荣满分:50分)34.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24分)了诸子百家彼此洁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下列“诸子白家”及其思想对24.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应正确的是保存火种”这一一结论的是A.孟子一一民贵君轻B.墨子一一无为而治A.《山海经》中的远古神话传说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韩非子一一“兼爱”“非攻”D.庄子一一以法治国C.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D.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3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25.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工取火的出现B.生活方式的转变西周东周C,饲养水平的提高秦朝春秋西汉D.生产工具的改进26.假设有人想拍摄有关我国早期水稻种植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h,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A.夏朝B.商朝C.战国D.东汉27.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一场以玉琮、玉鸟等良渚文化元素为主题的迎宾仪式“水润36.如图,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秋辉”,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良渚文化与下列哪个主题有关武王伐纣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草四羊方尊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战国七雄28.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孔子老子防风保暖。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草A.粮食作物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C.自然环境不同D.建筑观念不同C.华夏民族最终形成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9.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李同学复习夏、商、周三代历史时制作37.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根据下面图片可得出夏、商、西周灭的年代尺。从①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亡的共同原因是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①②④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30.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了著名的“利簋”。器内底铸铭文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桀驾人车炮烙之刑烽火戏诸侯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西周B.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A.地方势力膨胀B.统治者行暴政C.长期对外征战D.治国理念落后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D.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38.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末期,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潮流,此时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正经历着3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了关于齐桓公、管仲、晋文公等人物的系列资料。由此可一场浴火重生的“黑色裂变”,开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之列。文中的“黑色裂变”知,他们研究的是是A.夏朝建立B.武王伐纣C.春秋五霸D.战国七雄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D.百家争鸣32.唐朝诗人胡曾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11.24 泰兴市 7年级历史 期中参考答案.docx 2023.11.24 泰兴市 7年级历史 期中试题.pdf 2023.11.24 泰兴市 7年级政治 期中参考答案.docx 2023.11.24 泰兴市 7年级道法 期中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