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赏析及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赏析及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宋 苏轼《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赏析及同步练习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一)
宋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词句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徐门:一作“徐州”。石潭:在徐州城东二十里。此题后,傅本、元本、朱本、龙本、曹本尚多“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十七字。
3.乌:乌鸦。
4.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suī)盱(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5.麋(mí)鹿:鹿类的一种。
6.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7.归家:一作“归来”。
【白话译文】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创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作品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首句写到潭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
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须呼”。“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同步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的“虽未惯”和猿猱的“不须呼”,两种情态相映成趣,做含比拟人物的意趣。
B.结尾由虚转实,写在场者归家后把见到的谢雨情景向采桑姑细细叙说,妙趣横生。
C.全词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但又处处暗含喜雨、谢雨的情事,体现词人独特的匠心。
D.全词描写景物,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睢盱”写出了聚观“谢雨”仪式时老人孩子的喜悦之情,侧面衬托了“谢雨”场面的热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前三句写景写人,“红日”“绿树”“黄童”“白叟”色彩鲜明,动景、静景巧妙结合,人与景完美融合,构思精巧。
C.第五句诗人描写了一幅“猿猱”在鼓声中与人共欢、其乐融融的风情画画,充满趣味,生动活泼,带有鲜明的乡野色彩。
D.末句在写法上“由实转虚”,诗人想象参加活动的人们回去后将见闻盛况说给采桑姑听的情形,笔法新奇,妙趣横生。
3.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词人谢雨途中的喜悦之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全词内容,试分析作者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
1.B。解析:“结尾由虚转实”错误,应该是“由实转虚”,“归来说与采桑姑”是词人的想象。故选B。
2.A。解析:“侧面衬托了‘谢雨’场面的热闹”分析错误。“聚睢盱”写出了聚观“谢雨”仪式时老人孩子的喜悦之情,正面写出了“谢雨”场面的热闹。故选A。
3.①借景抒情。上片选取照日、溪水、游鱼、树木等意象描写了农村雨后清新亮丽的景色风光,抒发了词人的欣喜之情。②对比。首句写雨后水清见游鱼,暗含了和干旱时潭枯水浊无鱼的对比,隐含着词人欣喜的心情。③色彩烘托。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烘托词人喜悦之情。④衬托。上片结句将视线聚焦在老人儿童身上,直接点明其喜悦之情,衬托了词人和一般村人之乐。
4.①“照日深红暖见鱼”是作者在谢雨途中所见,潭中欢快的鱼儿让人联想起干旱时,潭水干枯、无鱼可觅的情景,两者对比表达了作者因久旱逢雨而流露出的喜悦之情;②前两句写农村雨后潭水清澈,鱼儿欢游,佳木葱茏、环境幽静之景,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③从“黄童白叟”之乐可见众人之乐,“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通过麋鹿、猿猱的情态写谢雨盛会,表现了和平熙乐的气氛,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推荐阅读】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译文:
村姑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
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