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件(共39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件(共39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哲学与文化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人生价值观 第6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哲学与文化》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目 录
CONTENTS
01
课标展示,明确考向
02
03
04
网络构建,宏观把握
基础梳理,必备知识
重点突破,整合拓展
05
对点训练,经典再研
课程标准 考情预测
1.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考纲考情分析】
1.高频考点: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
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选择题以体现类、措施类和意义类为主,非选择题以意义类、措施类、启示类为主。
3.备考时要关注时政热点中,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的典例,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一些实例等等,紧密联系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运用。
单元真题列表
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2022山东T19(2);北京T7;辽宁T11;海南T12;浙江6月T23;2023湖南T10; 文化的作用
2022辽宁T10; 2023 浙江1月T20; 2023新课标T10; 文化交流与发展
2022浙江T25、26; 2023 浙江1月T21;2023新课标T7;2023湖北T20; 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辽宁T20(3) ;海南T24;浙江6月T24,2023 .浙江1月T22; 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17;2023浙江6月T20;2023山东T18;2023山东T1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23北京T20;2023北京T4;2023北京T1;2023浙江6月T2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8课思维导图构建
基础+促进
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地位:独特标识
作用:维系、维持、激发,精神根基
民族性
文化民族性
与多样性
多样性
意义: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措施:P103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①总角度——推动文化发展
②对中国
为什么(意义)
③对世界
文化交流
④对经济、政治
怎么办?
文化交流
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
外来文化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立足国情、交流借鉴
③反对错误倾向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基 础
前 提
要 求
文化复古主义
全盘西化论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侧重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基础梳理】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是 什 么 形成
核心和灵魂
表现  
为 什 么 地位
作用
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吸收、借鉴和融合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内外因共同作用)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层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物质载体方面】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能够激发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特别提醒】区分“核心”的提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 地位:
2. 形成原因: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为什么)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怎么办)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侧重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
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①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知识比较
尊重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反对文化一体化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
文化一体化的观点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
【误区警示】
1.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只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2.不能认为本民族文化具有优越性,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3.要尊重文化差异,不能消除差异。
4.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指导思想一元化
5.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提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6.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提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比较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
区别 表现 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原因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联系 ①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 ②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突破拓展】
【突破拓展】
【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原因
辩证关系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普特关系原理】:
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2022高考真题)2021年11月,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为波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窗户,受到当地民俗专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可见,这些作品 ( )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②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2022·浙江·高考真题)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3.(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4.(2019·全国·高考真题)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P106-1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1)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地位
意义
前提
要求(怎么样)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唯一动力,社会实践是根本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交流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1)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P106
(2)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P107-1
途径 手段
区别 内涵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
联系 ①现代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还是文化传播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例如报纸、书籍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但阅读报纸、书籍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电视、网络等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但通过电视、网络等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则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机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但利用手机发送短信、打电话则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VS文化传播手段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深度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
①有利于我国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②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④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互利共赢。推动国家间相互理解,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对文化发展: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对本国:②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对世界:③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③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P105-3
(作用) 意义
要求
(补充)
前提
注意:文化交融表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文化逐渐统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
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内涵不同 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侧重不同 侧重于发扬光大,传播知晓 侧重于文化借鉴融合、取长补短、发展创新。【注意】文化交融一定伴随着新文化的产生。
实质不同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文化交融是多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突破拓展】
【误区警示】
①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来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 。
③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消除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
文化交融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逐渐统一。
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
文化民族性、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交融和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文化发展
构成
前提
维护
前提基础
升华发展
突破提升
1.(2021高考真题)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频繁。2019年12月,中民族舞剧《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舞剧以刻有孔子经典语录的竹简为舞台背景,通过演员的蹁跹舞姿,形象演绎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故事,生动阐释了孔子想的大同世界。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带来了真正的中国风,深受俄罗斯观众喜爱。这表明( )
①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前提
②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
③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彰显文化的价值
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2.(2023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
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3. (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 (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D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P1088
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要求】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有利于是文化能否借鉴的三个标准】。
【原因】古不能解今,外不能解中;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要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吸收】,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目的】。
知识拓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 别 生产 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主要活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特征 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娱乐性、营利性
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联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文化产业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文化事业。
注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知识小结】
1: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加强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包容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
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坚守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2)a.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积极成果/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交流和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立足中国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立足国情、坚守立场)
(3)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要加强经济合作、政治互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答题规律:2: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对待外来文化)?
3: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易错点:
1.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分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分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分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4.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分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5.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相互认同,消除差异。
【分析】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6.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分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7.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1.(2023·北京·模拟预测)“中文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2022年10月1日起,中文教学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可供中学生选修的外国语言,为埃及青年了解中国创造了更多机会。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③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灵契合的桥梁
④要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2 .(2023·福建·二模)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历经800多个日夜的筹备与研发,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3:(2023.湖南卷)【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4.【2023全国甲卷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说明我国菌草技术的全球应用推广是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10分)
①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
②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