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课件(共44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1、属性的含义、分类;
2、★概念的含义、属性、表达(概念与词语的关系)、基本特征(各自含义、关系)?
3、▲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不相容(又称为……)
4、★明确内涵、外延的方法是什么?
5、▲定义的含义、构成、下定义的方法、要求?
★下定义的逻辑规则和违反逻辑规则会犯的错误
6、★划分的含义、构成、要求?★▲划分的逻辑规则和违反逻辑规则会犯的错误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5.1 判断的概述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虽然概念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但仅凭借概念还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
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括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
判断是怎么构成的,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又有哪些类型?判断又是按怎样的标准划分的?如何才能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判断?这是本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标与考向预测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1.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判断与实践的关系?
2.★判断的表达和类型
3.★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和方法。
4.★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和方法。
5.联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真假、★意义及要求
6.选言判断的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7.假言判断的含义、★构成、★类型、★真假、★要求
1.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
2.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3.学会正确运用判断;
4.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1)从命题内容上看,性质判断的类型区分、关系判断的对称和传递关系、复合判断的类型区分和真假值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主要考选择题,主观题也会有所考查
(3)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复合判断的推理规则。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5.1 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 2.真判断和假判断的含义、来源、检验标准?3.★▲如何表达判断(判断的表达形式)?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有哪些?4.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5.把握不同类型判断的原因是什么?6.★判断的类型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的含义、逻辑结构和种类2.▲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注意的问题)3.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关系判断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1.复合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 2.联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真假判断、意义;3.选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真假判断、要求、意义;4.假言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真假判断、真假值取决于什么?前提?
【注意】复习此专题建议把第六课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规则整合,便于深度理解知识和进行知识构建。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含义、构成、真假、意义及要求
体系构建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的概述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1.使用判断的原因
2.判断的含义
3.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4.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
5.判断的表达
6.判断的类型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社会实践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 2.构成
3.种类 4.要求
1.必要性 2.含义
3.构成 4.种类
5.意义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二单元思维导图
判断的
分类
性质判断(直言)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演绎推理
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
三段论推理
复合判断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
选言推理
假言推理
概念
推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组成
组成
1.含义
2.基本 特征 断定方式
真假之分
3.表达 通过语句表达。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1)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来讲,陈述句、反问句可以表达判断,疑问句、部分祈使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如:那是你的书吗 过来!上帝啊!(有些如:你真漂亮!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如:我去上课 语句表达判断是应注意:①要有真假断定②要排除语句歧义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5.1 判断的概述
……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真判断,
不符合……是假判断。
(检验标准:社会实践)
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简单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
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
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对象之间的关系
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对象的可能情况
事物某种情况的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的条件
①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②关系判断
①联言判断
②选言判断
③假言判断
4.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2023·全国·模拟预测)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①小姑娘长得很漂亮。 ②难道西湖风景不美吗?
③人是谁创造的呢? ④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⑤祖国山河多么壮丽啊! ⑥啊,我的天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详解】①:陈述句,表达了判断,①观点符合题意。
②:反问句,表达了判断,②观点符合题意。
⑤:感叹句,表达了判断,⑤观点符合题意。
③:一般疑问句,不表达断,③观点不符合题意。
④:祈使句,不表达断,④观点不符合题意。
⑥:感叹句,不表达判断,⑥观点不符合题意。
【对点训练】
D
议题 量项的正确使用
议学情境: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
议学提示:
此翁的错误,在于其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此翁说的“该来的没来”和“不该走的走了”都是一个省略了量项的全称判断。让几位客人认为此翁是在说“所有该来的没来”“所有不该走的走了”,于是都走了。此翁正确表达应该恰当的使用量项,运用特称判断,即“有的该来的没来”和“有的不该走的走了”,这样才不会引起误会。
议学活动:
此翁请客失败,源自说话不注意,表达出现了问题。请运用性质判断的知识,对此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予以纠正。
类型 构成 要求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根据判断的质 肯定/否定
根据判断的量 全称 特称 单称
“质”与“量”结合 全肯、全否 特肯、特否 单肯、单否
关系判断
对称性关系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④避免误用多重否定(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用准)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传递性关系
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一、简单判断的分类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练一练】
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提示: 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提示: 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也不是植物”,这是把概念间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把“也不是植物”改为“也不是裸子植物”或“也不是树木”。
(性质判断的联项多为:“有”“是”或“无”“不是”)
提示: 量项使用不当。在量项“有些”的误用,应该改为“所有”。
【特别提醒】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全称、特称判断需要量项;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部分构成。
知识点精讲——关系判断
1. 含义
2. 构成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量项:表示关系者范围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关判 表现 说明和举例
3. 分 类 对称性
传递性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大/小/多/少于关系”“重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下/前/后”
“信任”“尊重”“认识”“喜欢”“佩服”“赞美”“志愿”“帮助”等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大于、在……之前/后、早/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
知识点精讲——关系判断
【练一练】
小明和小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小明信任小华。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小华和小明是同学。√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
小华信任小明。?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纳总结:简单判断及其逻辑性质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区别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④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①关系者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③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规则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联系  ①都属于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  ②把握事物性质是弄清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清事物间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点拨: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1.含义
2.构成
3.类型
复合判断基础知识
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必要性)
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例:这篇散文不仅(联结词)文笔生动(支判断),而且(联结词)富有哲理(支判断)。
+否命题: 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 并非p
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p并且q
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或者p或者q 要么 p,要么q
假言判断: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
如果p,那么q; 只有p,才q; p当且仅当q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思考清楚如下问题】
①如何判断一个判断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
拆分后变成了概念/语词,还是命题
【注意】语句省略的情况,不要被迷惑 。
举例:小张是教师。
小张和小李都是教师。
这篇散文不仅文笔生动,而且富有哲理。
②学习复合命题考试主要重点考哪些内容?
判别依据:根据关联词语来判别,因此必须记住不同类型的复合命题的关联词语
取值规则:学习真值表
推理规则:分为有效推理规则和无效推理规则。根据有效推理规则,就是能够根据规则确定命题是真还是假;无效推理规则,就是根据规则确定不了命题的真假。因此必须通过学习,必须掌握住有效的推理规则。
一、联言判断
1、含义: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p并且q 写作:p^q)
2、支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3、联结词:“...并且...” “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不是…而是…”、“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然而”“于是便”(有时可省略。)
【注意1】联言判断常用并列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和转折复句表示。
【注意2】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也可用单句表示,但容易与关系判断混淆。
【区别方法】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①从门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也是七步。
②他不仅是班长,而且是校学生会主席。
③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
④张强虽然不太聪明,但是很努力。
①主项相同:
“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②谓项相同:
“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
——>“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思考:小刘和小赵是同乡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4.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真假值)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并且”表示同时存在
p
q
【思考】为什么真值表是这样的?
5.意义: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联言判断真值表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拓展深化】正确运用联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联言支必须同真。例:出入校门者,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②注意联言支之间的意义联系和先后次序。例:此案虽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
③选用恰当的联结项。例:他虽然满头银发,而且精神矍铄。
1、含义: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2、结构:选言支+联结项。
3、联结项:“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是……还是……”“也许……也许……”等(联结项一般不可省略。)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判断依据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相容的选言支)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
不能有≧2种的情况并存
联结项 “或者……或者……”“也许……也许……”“是……还是……”“或者”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二者不可兼得)
成立条件 真 至少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可以全真) 选言支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假 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有≧2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举例 他或者懂英语,或者懂法语 你的成绩,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
4、种类:
二、选言判断:相容/不相容选言判断
(1)相容选言判断:或者…或者…
①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2)不相容选言的判断:要么…要么…
①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拓展深化
◇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这场比赛,要么有输赢,要么是平局。
这个答案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真假值)
相容选言判断真值表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值表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意义:
6.要求: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选言支穷尽)
二、选言判断:相容/不相容选言判断
阿强去考汽车驾驶执照。
◇主考官:“开车时前面有人和狗,你是轧狗还是轧人?
◇阿强:当然轧狗啦!
◇主考官:“欢迎你下次再来。”
◇阿强:“难道叫我轧人?”
◇主考官:“你应该刹车!”
思考:阿强的选择为什么是错误的?
主考官在面试考生的反应能力时,故意遗漏应有的选言支“刹车”
甲:我认为,这次被选派出国的,要么是张三,要么是李四。
乙:我看并非如此。
乙的意思相当于(  )
A.张三和李四或者都被选派出国,或者都不被选派出国
B.选派张三出国,不选派李四出国
C.张三和李四都不被选派出国
D.张三和李四都被选派出国
解析 本题考查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知识。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逆命题,
并非要么P,要么Q=(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故选A。
A
【对点训练】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三、假言判断
1、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2、结构: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 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联结项: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
3、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那么……”
“只有……才……”
“……当且仅当……”
4、联结项:
5、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例: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
【注意】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例: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有地方站了。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后件关系: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
无前未必无后(充分不必要,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5、假言判断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 “……才……” “没有……就没有……”
例:学生只有体检合格,才能参加高考。
前件p 后件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有前未必有后(没他不行,有他不一定行)
5、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的假言判断。
②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或者当且仅当p,则q。“……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例:当且仅当某个数为偶数,才能被2整除。
前件p 后件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真,后必真;前假,后必假。
后真,前必真;后假,前必假。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标准句式 常见句式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那么…… 只要……就……。
假如……则……。
一旦……就会……。
当……便……。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只有……才 无……必无……。
除非……否则不……。
没有……就没有……。
如果不……那么不……。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当且仅当……才…… 如果……则,并且只有……才。
有……就有……,无……必无……。
如果并且仅仅……才。
【小结】常用的假言命题的判别依据
【小结】常用的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推理依据 有效形式
充分 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天下雨了。所以,运动会延后。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运动会没有延后。所以,天没有下雨了。
必要条件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不遵循规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取得了成功。
所以,遵循了规律。
充要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归纳总结
复合 判断 含义 分类 构成 联结项 支判断 逻辑性质
联言 判断 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结项+ 联言支(≥2) 可省略;“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也是” 联 言 支 p,q都真,判断才为真;
p,q只要有一假,判断即为假
选言 判断 断定对象的 可能情况 ①相容②不相容 联结项+ 选言支(≥2) 不能省略;“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选 言 支 ①相容:至少一真 ②不相容:只能一真
假言 判断(条件判断) 断定事物某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 ①充分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充要条件 联结项+前件+后件 可省略;“如果那么,只要就,只有才,当且仅当” 前后件 取决于所揭示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前后件真值不同,则为假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
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
联结词 “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要条件:“…当且仅当…”
真假 都真才真,一假就假 相容:都假才假,一真就真, 都真也真 不相容:都假才假,一真就真,都真也假 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意义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从认识角度看),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从实践角度看)。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推理。
拓展深化:复合判断及其逻辑性质
思维导图构建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关系判断
类型:全肯、全否、特肯、特否、单肯、单否
要求:①-③
类型
对称关系:对称、反对称、非对称
传递关系:传递、反传递、非传递
判断
否命题
取值规则:遇假则假
联言命题
p∧q 联结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表并列、转折、递进)
复合判断
选言命题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联结词:或者……或者
联结词:要么……要么
取值规则:遇真则真(一真全真,全假才假)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取值规则:当且仅当两个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相容判断p∨q
不相容选言判断p q
推理规则:(手动整理)
假言命题
判断依据: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
充分条件p→q
必要条件p←q
充分且必要条件
推理规则:肯前则肯后、否后则否前
判断依据:只有……才、除非……否则不
推理规则:互推
推理规则总规律:顺着箭头真推真、逆着箭头假推假
推理规则:肯后则肯前、否前则否后
判断依据:当且仅当、……是……的唯一条件
否命题(负判断)【补充】
1.含义:否命题也叫负判断,由否定联结词(如“并非”)联结支命题而成的复合命题。
2.判别依据:
“并非”以及所有的否定词
例如:
并非所有的教授都是科学家。
并非有的选修逻辑的学生是文科生。
如果它是三角形,则内角和等于180°,这个观点不对。
【注】负命题的支命题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
公式: p(读作“非p”称为"否定式”)
3.取值规则:否命题的逻辑性质可以用真值表来表示:
P p
T F
F T
【注意】知真求假,知假求真。
4.推理规则:
已知其中一支为真,另一支必为假;
已知其中一支为假,另一支必为真。
【注意】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可以用来驳斥"有的交通事故没有原因”的是?
(有的交通事故没有原因)=所有的交通事故都是有原因的
【对当关系中的对角线的矛盾关系】
易错 盲点 剖析
误区1.判断就是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
【分析】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误区2.语句是判断的思想内容,判断是语句的语言形式。
【分析】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误区3.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分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误区4.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分析】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误区5.全称判断就是单称判断。
【分析】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全称肯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之间是反对关系,而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
(2023年湖南卷) 为了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某班开展学雷锋活动,可选活动方式有“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观雷锋纪念馆”“慰问福利院老人”。全班男生:如果不参观雷锋纪念馆,就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全班女生:要么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要么慰问福利院老人。以下能满足全班同学要求的方案是
①参观雷锋纪念馆,并慰问福利院老人
②只慰问福利院老人,不参观雷锋纪念馆
③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并慰问福利院老人
④只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不参观雷锋纪念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全班女生:要么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要么慰问福利院老人。这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一定不能慰问福利院老人,③排除。
全班男生:如果不参观雷锋纪念馆,就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这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以此为依据进行推理可以得出:不参观雷锋纪念馆,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参观雷锋纪念馆,排除④。
根据男生的观点,参观雷锋纪念馆,可能参加环保志愿服务,也可能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根据女生的观点,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可以慰问福利院老人,①正确。
根据女生的观点,慰问福利院老人,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根据全班男生观点,不参加环保志愿服务,可能参观雷锋纪念馆,也可能不参观雷锋纪念馆,②正确。
(2023全国卷新教材) 23.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以引文中的判断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①如果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则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
②如果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则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③如果把稳了强国复兴主动权,则把牢了粮食安全主动权
④如果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则不能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解析】“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以该判断作为前提的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该结论中,肯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不能必然肯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①不符合题意。
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否定前件式,否定了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一定能够否定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②符合题意。
该结论的推出使用了肯定后件式,肯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一定能够肯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推理结构有效,结论正确,③符合题意。
该结论中,否定了后件“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不能必然否定前件“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推理结构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2023年辽宁卷) 雾凇俗称树挂,玉树琼花,宛若仙境。其形成条件严苛,需要独特的气象条件与自然要素。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以下选项一定为真的是
①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
②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
③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
④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不同地区形成雾凇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共同条件,从题干可以看出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所以雾凇产生了,这是肯前肯后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①不符合题意。
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是形成雾凇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结构是肯后肯前式或者否前否后式。雾凇产生了,所以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肯后肯前式。湿度小或风力大或气温日较差小,所以雾凇没产生,这是否前否后式,②③符合题意。
雾凇没产生,所以并非湿度大、风力小、气温日较差大,这是否后否前式得不出必然结论,④不符合题意。
【2022年山东卷18】【缘起】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A市居民甲无视其居住小区的管理规约,经常在小区的楼间空地上组织活动播放音乐,导致周围许多住户无法正常作息。
【过程】邻居乙向当地公安机关投诉。经专业测量,甲所播音乐音量昼间略低于60分贝、夜间略低于50分贝。
邻居丙在个人微博上发帖公布了自己与甲交涉全过程的录音,“曝光”了甲所在单位网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并在照片中甲的额头上加了贬损性文字:帖子发出后,大量网友拔打甲的电话对其进行指斥。甲遂起诉丙,称:丙公布录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公布白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丙回应称,甲无视小区规约,制造噪声干扰邻居生活的行为才构成侵权。
相关资料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根据《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A市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甲所居住的小区属于2类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
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
(1)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逻辑与思维知识
用什么说明?
说明什么?
怎么说明?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别说明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
①甲乙的推理结论是什么?
②调用知识论证
第一步:问题逻辑
第二步:知识逻辑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根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分析】
乙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结论是错误的。乙的推理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推理规则,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只要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的前件为真——甲制造噪声干扰了他人正常生活,则后件就为真——甲就应受到警告处罚。乙的结论错误的根源在于,其推理所依据的前提(已知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根据试题中提供的信息,只有产生“过大音量的噪声”(白昼达到60分贝,夜间50分贝)才会受到行政处罚,而不是“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推理前提错误,用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甲的推理结构和结论都是正确的。甲的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的规则,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的前件假——甲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则后件一定是假的——甲不应受到警告处罚。甲的推理结构正确,前提正确(与试题提供的法律规定相符:音量没有超标,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所以结论也是正确的。
第三步:材料答案逻辑
(1)甲乙推理的结论均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①甲的推理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否定后件的结构形式,推理结构正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所做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这个前提正确,根据《环境污染防治法》和《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甲否定的前件这个前提也正确,故而甲的结论是正确的。
②乙的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肯定后件的结构形式,推理结构正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乙所做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成立,因此乙的推理无法必然得出其结论。
③因为甲的结论和乙的结论构成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律,两者必有一假,现在已知甲的结论正确,所以乙的结论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