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1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复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公共参与:重视实践,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
考向预测 1.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2.实践的含义、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预复习案】
1.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呈现课本/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2.核心归纳释疑(要求:认真阅读/适当批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 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遭遇挫折
(2)全面理解实践
含义 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活动:改造 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例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动。
(3)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
侧重点 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认识工具的完善和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4)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范畴,与物质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与实践相对应。意识与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②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是一种认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③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了科学理论,所以科学理论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
我的预复习疑惑
【复习探究案】
1.探究任务:实践及其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的应用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航天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载人航天是从神舟系列飞船开始的,从1999年到2023年,不平凡的24年里见证了航天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而取得的进步和荣耀。从神舟1号到神舟4号的发射成功和回收验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靠性,也为后来的载人飞船作了技术积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升空,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交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从2020年到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通过连续12次发射任务,实现了神舟12号,13号,14号,15号飞行乘组的安全驻留,全面完成了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装建造。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开展的是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等其他相关任务。2023年10月26日,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其将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运用实践的特点,解锁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成熟的密码。
2.探究任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20世纪末开始,杨文斌团队曾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按照覆益度大于40%的原则,研究提出了乔木带间距小于等于10米、灌木小于等于8米的“两行一带”造林固沙模式,确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阶段的正常生长,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作用。然而,各地在推广中发现,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等极端干旱年份,“两行一带”的林分仍出现了严重的水分胁迫及衰败死亡现象。经研究,杨文斌团队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高覆益度植被的治沙效果固然好,但是生态用水却难以支撑这种高密度的覆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杨文斌在毛乌素、科尔沁沙地发现,当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益度仅为20%~~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的做法由此诞生。
结合材料,说明科研人员对固沙林覆盖度的研究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复习检测案】
1.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感性认识成为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自然》杂志网站报道了一项中国黑科技,叫做“钍反应堆”技术。钍反应堆更加安全和清洁,发电效率更高。以前,因为钍元素在工业上没有什么用处,通常被当作稀土开采过程中的废物处理掉。现在,随着钍反应堆技术逐渐成熟,这些“废料”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价值。据此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人的探月梦想由来已久,神话故事中,嫦娥服下丹药,飞上月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2023年5月,我国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受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制约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年8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星发射升空。该星组网运行后,具备了获取全球5米S波段雷达图像数据能力,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行业领域。材料表明()
①实验的成果有利于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
②人们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探索天气变化规律的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科学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等技术,从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表明()
①揭示生命演化奥秘及规律是科学家开展研究的根本目的
②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有效的科学实验研究活动来验证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④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某班同学在阅读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时发现: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到了关键节点时,毛泽东都发表了相应文章指导实践,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十大关系》等。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先有革命理论后有革命行动 ②符合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得通
③革命和建设需要正确理论指导 ④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会有曲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概指: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基于国情正走出一条超越“西方化的现代化”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经历了“否定——改造——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传承创新”的转变。近代以来,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交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居于主导地位。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化相融相通、协力共进。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我的复习收获
参考答案
【复习探究案】
1.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从神舟五号到2023年的神舟十七号神舟飞船的发射都遵循了神舟载人飞船技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每一次神舟号的发射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并且达到了预期的发射目的。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航天人团结协作和辛勤付出才有了首次载人航天的升空到今天傲人的航天技术的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研人员对固沙林最适宜覆盖度的认识来源于大量的科学研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高覆盖度植被这一现状促使科研人员探索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研究证明,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在防风固沙方面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研人员对固沙林覆盖度的深入研究是为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服务的。
【复习检测案】
1.C。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的说法错误,①排除。②: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②正确。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但不意味着感性认识成为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③错误。④: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④正确。故本题选C。
2.B。①③:以前,因为钍元素在工业上没有什么用处,通常被当作稀土开采过程中的废物处理掉。现在,随着钍反应堆技术逐渐成熟,这些“废料”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价值。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③正确。②:材料体现的是对钍元素的认识的深化,没体现实践是什么,②排除。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相互转化,④排除。故本题选B。
3.A。①:中国人的探月梦想在逐步变为现实,中国人的探月活动逐步推进,并逐步突破,这说明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①正确切题。②:材料反映中国人的探月梦想在逐步变为现实,并不是在强调“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受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制约”,②排除。③:为实现中国人的探月梦想,中国人逐步研究、逐步推进探月活动,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这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正确切题。④:实践的社会性指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强调的是社会关系,材料未呈现,④排除。故答案为A。
4.A。①:具备的雷达图像数据能力,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行业领域,表明实验的成果有利于指导人们去改造世界,①正确。②:题中体现的是科学实验的作用,而不是变革社会的实践的作用,②排除。③:新发射的卫星将更有力支撑灾害监测,为应急管理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表明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能力提升,③正确。④: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实验,④排除。故本题选A。
5.D。③④: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示了有颜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等技术,从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这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来验证,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6.D。①:先有革命行动后有革命理论,实践决定认识,①错误。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映出符合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得通,②正确。③: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到了关键节点时,毛泽东都发表了相应文章指导实践,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十大关系》等。说明革命和建设需要正确理论指导,③正确。④: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会有曲折太绝对,需要有正确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指导,④错误。故本题选D。
7.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②立足社会需要,在不同发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