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课前预习】
1、文章几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读文本、分析人物
⑴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①品语言—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悟情感—再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比阅读—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完成《金版新学案》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相关问题。
对《金版新学案》相关拓展知识进行积累。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人物链接】
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男,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三、【背景简介】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通缉,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四、【课前预习】
1、浏览文本,思考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文本,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完成《金版新学案》的《复活》相关问题。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课前预习】
1、文章几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
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在第一部分里,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杀害的极端愤慨和沉痛哀悼。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
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头,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悲愤感情。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线索明晰,重点突出。
2.研读文本、分析人物
⑴读第一部分,根据鲁迅的记述,主要写与白莽的几次交往?体现什么性格
白莽送书,白莽送译稿,白莽出狱
性格特点: 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⑵作者写柔石的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鲁迅用哪些事实来表现柔石的性格?
“硬气”而“颇有点迂”(二部分第2段)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是什么?
衬托、影射—写出了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3.合作探究
①品语言—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用排比和反复,与首段呼应;运用比喻,“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进行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象征手法,“夜”指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漫长,斗争还很艰巨。革命斗争不止。
②悟情感—再读课文,找出议论、抒情句,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不敢”:内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的胆小鬼
“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的糊涂虫
“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得一提的小爬虫
全句点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国民党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
向子期《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③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抒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巧妙运用典故: 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
(3)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完整,内容深刻细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4)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④对比阅读—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
相同:1.文体相同:《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2.主题相近:两篇文章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3.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4.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不同: 两篇文章同样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情感浓厚炽热,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总结: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三、【课后作业】
完成《金版新学案》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相关问题。
对《金版新学案》相关拓展知识进行积累。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文章主旨。
2.感受柔石、白莽的形象,分析文章反映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忘却”与“记念”的关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导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人物链接】
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男,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三、【背景简介】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通缉,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四、【课前预习】
1、浏览文本,思考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研读文本,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回忆白莽2.追忆柔石3.白柔被捕4.烈士遇害5.抒发悲愤
五、【课后作业】
完成《金版新学案》的《复活》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