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掌握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体会文章叙议结合、说理平正的论证特点。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和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4、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2、相关背景:五代(907-960)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战乱频繁,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3、解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五代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于是重新编写五代史。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课堂探究】呜呼!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 )非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 )晋王之( )将终也,以( )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 )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 )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盛以( )锦囊,负而前驱( ),及( )凯旋而纳( )之。方( )其系( )燕父子以组( ),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 )仇雠(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 )四应,苍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岂( )得之难而( )失之易欤?抑( )本( )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 )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故( )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 )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 ),而智勇( )多困于( )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课堂作业】1、一词多义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争(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掌握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体会文章叙议结合、说理平正的论证特点。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和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4、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课堂探究】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四、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课堂作业】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先背过。1、“满招损,谦得益。”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释: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课后作业】从下面四句格言警句中选取一句,写一则读后感: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满招损,谦得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掌握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体会文章叙议结合、说理平正的论证特点。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和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4、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2、相关背景:五代(907-960)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战乱频繁,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即将重演。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3、解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五代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于是重新编写五代史。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课堂探究】呜呼!盛衰之理(道理),虽曰天命,岂(难道)非人事哉!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世人说)晋王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将终也,以(把)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拥立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给)尔三矢,尔其(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属官)以(把)一少牢(猪、羊各一头)告庙,请其矢,盛以(用)锦囊,负而前驱(在前面开路),及(等到)凯旋而纳(收藏)之。方(当)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用,绳子),函(用木匣装着,名作动)梁君臣之首,入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把成功的消息告诉他),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等到)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作乱的人)四应,苍皇东(向东,名作状)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到的地方);至于(至,到;于,引出动作的对象)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多么衰颓)也!岂(难道)得之难而(承接关系)失之易欤?抑(或者)本(推原、推究)其成败之迹(迹象)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安闲享乐)可以亡(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故(因此)方其盛也,举(全)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等到)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从)忽微(细微的事情),而智勇(才智勇气)多困于(被)所溺(喜爱的事物),岂独(只是)伶人也哉!作《伶官传》。【课堂作业】1、一词多义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争(强盛)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至于誓天......何其衰也(语气词)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掌握文言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体会文章叙议结合、说理平正的论证特点。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和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4、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学习重难点】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课堂探究】一、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答:(一)庄宗的“忧劳”体现在:①忧”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②“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二)作者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的原因:为了论证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答: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进行对比。“莫能与之争”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进行对比。②表达了作者对庄周打天下时的意气风发的赞叹,对失天下的惋惜和谴责。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戒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四、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答:商纣王——宠溺妲己——败政灭国,周幽王——宠溺褒姒——众叛亲离,秦始皇——溺于豪奢——二世即灭,唐玄宗——溺于美色——安史之乱,宋徽宗——沉溺蹴鞠——靖康之变等等追究原因在于他们宠臣、玩乐、贪欲、美色和豪奢。【课堂作业】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先背过。1、“满招损,谦得益。”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释: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课后作业】从下面四句格言警句中选取一句,写一则读后感: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满招损,谦得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