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编钟目录教学引导步骤参考壹贰叁教学目标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中国古代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绘画目标:线描创作方法形象的表现曾侯乙编钟的造型特点。情感目标: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形象特征和演奏的了解,让学生感受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和工艺,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绘画材料:黑色勾线笔、彩色马克笔、吹塑纸、水粉笔、水粉颜料、铅笔、高光笔、白纸、牛皮纸贰教学引导今天我们来到的是湖北省博物馆,在这里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那里边收藏着一件非常大的古乐器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湖北·武汉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庞然大物,它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中体量最为巨大,铸造最为复杂的一种乐器——编钟。响彻千年的华夏之音——曾侯乙编钟编钟上层3组为钮钟,19件;高音区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中音区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铺钟,13件,低音区“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的随国(今随州地界),也可以说是曾国。距今2400余年,全套编钟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因国王名叫曾侯乙,因此编钟被命名为曾侯乙 编钟。曾侯乙编钟兼具青铜器和乐器两种属性。作为青铜器,曾侯乙编钟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最大的一口编钟高度超过1.5米、重达2吨,想要制成就需要将136块陶制的模具组合成一个铸模,然后在里面灌上温度将近1000℃的铜水。这仅是制作一口钟的难度,而一套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工匠们需要严格把握好铜、锡、铅3种金属的配比,让它们达到一个黄金比例。才能发出合乎乐器标准的音调,然后再通过磨、刮对钟进行反复的调音、调律。此后专家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1比1复制,原件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极少再对外敲响,仅在特别重大的场合才展露真声。最后一次敲响,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交响曲1997:天·地人》响彻特区上空。不知这穿越千年的声音下一次会在何时响起。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这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仅公开演奏过两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是一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在敲击同一个乐钟鼓部的正面和侧面时会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乐音这两个音因而被称为“正鼓音”和 “侧鼓音”研究人员发现曾侯乙编钟能够完整演绎现代所有曲目,曾侯乙编钟是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峰,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曾侯乙编钟的表面有些凸起的“疙瘩”,圆柱形,名叫“钟枚”。它们可以减小声音的扩散,防止编钟扩音太久,并发出更加浑厚的低音。动手画一画吧!上面为扁椭圆形圆柱形的钟枚叁绘画步骤1.用铅笔在白卡纸上进行构图,画出编钟的造型特征。然后加上编钟纹路特征,最后勾线笔勾线。2.制作背景,用拓印方法制作边框纹理。用铅笔在裁好尺寸的泡沫板或吹塑版画出基本图形,深绿色丙烯或水粉刷上颜色,拓在素描纸或白卡纸上,沿边框按顺序拓印完整。然后中间掏空或剪下。3.将剪下的拓印边框用泡棉胶贴在牛皮卡纸上,并将编钟也贴在背景纸上。用白色丙烯或高光笔加上云雾、音符装饰背景。4.最后在空余背景处加入编钟的介绍和主题,形式可以自由调整。肆课堂总结今天的课题是古代青铜艺术《曾侯乙编钟》,通过认识中国古代打击乐器中体量最为巨大,铸造最为复杂的一种乐器——曾侯乙编钟,并对于其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有所了解。让学生对于祖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激发对祖国深远历史文化的探索心。在绘画创作上,通过认识曾侯乙编钟的形象特征和演奏特点,感受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和工艺。运用线描创作方法形象的表现出曾侯乙编钟的主要形象特征,并结合艺术创作手法,增加画面艺术效果。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课堂总结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