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地球的内部》说课稿【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第三课《地球的内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第三课《地球的内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了解了其变化和形成原因。本课内容深入前两课本质层面,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式,初步了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全球性或小范围的海陆变迁,能初步从宏观层面解释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先让 学生根据地表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菊石化石、鱼龙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对火山和地震这些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他们也许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了地壳、地幔、地核这些名词,但是并不了解地球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内部的运动与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之间的有机联系。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通过实验,知道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3.通过阅读,知道全球性大陆漂移学说,能简单解释海陆变换、大陆漂移现象。【科学探究】:1.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科学态度】: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乐于参与地球内部运动的模拟实验,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3.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四、说教学重难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而本课学习对地球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泡沫块(有编号)、抹布、隔热手套、淀粉糊、红色素、搅拌棒、镊子。(一)、导入新课1. 出示地球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3. 揭题板书【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探明学生关于地球内部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研究课题。】(二)、探究新知1、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2). 出示地热,谈话:地热能不能帮助我们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地热》。地热:地球内部很热,可能比地表温度高。2、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学生提出钻洞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现在已经钻到多深了呢?(2). 谈话:钻了12千米,用了24年。前苏联在克拉半岛钻井,从1970年到1994年,整整24年。为什么钻到12千米,就不再钻了?学生交流想法。原因:(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钻头难以承受高温。(2)12千米,岩层已经非常像流体,钻孔孔壁无法稳定,会塌孔,钻好的孔会自行闭合。(3)资金超出预算,又没有实际效益。(3). 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钻探机“地壳一号”能钻10千米(1万米),在松辽盆地,主要用于研究地球演变,以及能源探测。3、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1). 提问:钻探这种方法很有限,没法钻到地球的中心。不过人们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探测地球内部,就是地震波探测。(2). 讲述:可以通过地震波探测。在世界各地都设有地震波监测站,1910年,科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地震波的速度和方向会忽然改变,他推测,这个地方是地球内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而且,这个分界面具有全球性。后人把这个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同样的,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什么呀?这也是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这是科学家古登堡发现的,所以叫古登堡界面。后来,科学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设计意图:从根据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测,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探测,将科技史融入地球内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历程,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因此以教师补充为主。】4、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1). 谈话:这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厚度怎样?温度怎样?有哪些物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学生说说三个圈层的特点,教师PPT补充。(2). 提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有点像什么呀?(出示鸡蛋图)学生说说类比结构(3). 提问:现在人类钻探的最大深度是12千米,对比一下,钻到哪一个圈层了?连地壳还没钻透呢!5、地球内部的运动(1).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那这些结构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由火山和地震推测出是运动的。(2). 谈话:地球内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运动?老师这有一份资料和一些关键词卡片。请大家阅读资料,一会儿上来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摆一摆这些卡片。(3). 学生阅读,然后两人上台贴卡片,并介绍地球内部的运动方式。(4). 教师补充:@1.地幔、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2。地震是直接感知的,板块移动是缓慢进行的。@3。什么是板块?板块构造学生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而是分裂成许多块,科学家划分为六大板块。@4.板块移动分为碰撞、分离、交错。(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文本资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点与运动模式。带着任务进行资料学习,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针对性,能够主动思考与梳理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因果关联。】(三)、模拟实验: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1. 谈话:地核与地幔的运动,到底会不会造成地壳运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2. 出示实验器材,提问:酒精灯、淀粉糊、泡沫分别模拟的是什么?酒精灯——地球内部的热量淀粉糊——岩浆泡沫块——地球板块3. 播放实验视频4. 实验流程:(1)向淀粉中加入热水,搅拌均匀。(2)加热淀粉水,搅拌至粘稠。(3)放入泡沫块,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什么?泡沫块和淀粉糊是怎样运动的。怎么记录?用箭头标出它们的运动方向。(4)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5)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分工:1号负责酒精灯,2号负责淀粉糊,3号负责泡沫块和记录,4号戴手套整理器材。5.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用搅拌棒挤一挤、推一推,帮助学生观察现象。6. 汇报:(1)泡沫块是怎样运动的?(1号和2号分离,2号和3号碰撞……)(2)由此推测,地球板块会怎样运动?(3)是谁给了泡沫块力量,让它运动的?(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什么?学生: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模型思维。实验中,教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聚焦现象。汇报环节,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将实验想象与自然现象进行类比,从现象层面深入到本质,厘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四)、认识海陆变化1、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或交错谈话:我们模拟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现实中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板块在缓慢地移动。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谈话:这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系。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解释吗?学生:地球板块的碰撞与交错,造成了海陆变化。谈话:是不是你们推测的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喜马拉雅山》2、大陆漂移:板块分离谈话:看来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证据,还有别的吗?出示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学生说说发现,介绍自己知道的“大陆漂移”学说。播放视频《大陆漂移》,学生预测未来板块会有什么变化。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资料学习、模拟实验、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特点。学到这,你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建构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新知的应用与迁移,学生利用地球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对喜马拉雅山和大陆漂移的例子进行解释,就是在运用知识,这一过程既是建立宏观认知的过程,也是评价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对这两个例子的解释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能初步解释即可,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地球的内部》板书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本课巧用策略,丰富资料学习,地球的内部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需要学生进行视频、文本资料的学习。融入科技史,兼顾what与how;学生对地球内部是充满好奇的,有些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已经知道了地壳、地幔、地核等名词,但是并不了解圈层的来源与具体特点。注重下水实验,提升课堂效率。本课的模拟实验是有难度的,执教者课前做了大量的下水实验,不断调整水和淀粉的比例,更换泡沫块材料,测试冷水与热水的实验时间,最终确定了课堂实验方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丰富的现象。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已经一次比一次有效。各个地区的教师,也要在课前做好下水实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实验方案,确保课堂上不浪费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