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三课《雨和雪》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三课《雨和雪》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雨和雪》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课《雨和雪》。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及答案这九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课《雨和雪》。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现象有明显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能在自主阅读中粗浅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但对于雨、雪的形成这样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还是会缺乏深层的理解和系统的认识。本课以学生前两课了解云、雾、露、霜的形成为基础,在进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直观观察,了解雨和雪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原因和异同,同时了解雨和雪在大自然中形成过程中的运动方向,为下一课了解整个大自然中水的循环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能够解释雨、雪和冰雹的成因。
3.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科学探究】:
1.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雨的成因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2.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能够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对雨、雪和冰雹成因的观点和思考。
2.能够大胆质疑,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了解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模拟雨的形成,知道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观察降雪、降雨示意图,了解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模拟实验,了解雨的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将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烧杯、玻璃片、热水、冰块、试管夹。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形成初步猜测,引入后续模拟实验。
1.聚焦问题: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前的天气通常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2.提问:根据大家的交流,你们能推测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师:那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结合前面学到的云的形成,引导学生猜测雨是云的小水滴里降落下来而形成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认识雨的形成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2.播放实验方法视频:
(1)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
(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火焰上方约二厘米处不断晃动,均匀加热玻璃片。
(3)加热约一分钟后用热的玻璃片盖住烧杯,观察玻璃片的底部是否有水珠。(4)接着在玻璃片上放置冰块,观察玻璃片底部有什么变化。每隔三十秒左右连续三次观察玻璃片底部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重点有两个:一是观察水蒸气遇到热玻璃和冷玻璃后的不同变化;二是连续三次观察冷玻璃底部水蒸气凝结后小水滴的变化,从而了解天空中的云里水蒸气不断碰撞、结合变大的过程。】
3.师:请同学们在实验中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简单地记录下来,同时小组内思考讨论记录单下面的问题。
实验记录单
观察到的现象
热玻璃片底部
有冰块的玻璃片底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思考:
(1)放入冰块后玻璃片的底部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在玻璃片上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3)在实验中烧杯里的水、玻璃片分别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会自然地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原因。】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
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象化,帮助学生从模拟实验中的水滴形成具象到大自然中的雨滴形成过程,也为认识雪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认识雪的形成,了解其他降水形式
1.谈话: 天空中除了常见的下雨有时还会下雪,想一想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根据雨的形成来推测一下雪是怎么形成的吗?
2.根据书本示意图了解雪是怎么形成的,同时思考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点。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谁来说说雨和雪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呢?
5.提问:看来天上下雨还是下雪跟什么有关系?雪是在什么温度下形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一课露和霜中已经直观地观察到了水蒸气凝结成水或冰晶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三)认识空气是流动的
1.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是透明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观察空气呢?
2.[PPT 6 出示]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学生活动尝试。
4.师:我们再这样试一试: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用力捏矿泉水瓶,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观察。
师:谁来对大家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用力捏矿泉水瓶,小气球鼓起来。
生:松开手,气球又瘪了。
师:什么让气球鼓起来的?说明什么?
生:捏矿泉水瓶时空气就跑到气球里,使气球鼓起来,松开手,空气又回到矿泉水瓶中,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6.谈话:大自然中除了下雨、下雪还有其他的降水形式吗?
7.学生讨论,观察图片。
(四)、课堂小结
欣赏雪花,拓宽知识。
1.谈话:大自然很奇妙,看,如果把雪花放大一万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
2.课后作业:思考雪花为什么大多是六角形的?
【设计意图:美丽的雪花受到学生天然的喜爱,放大镜下雪花的形状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规则的形状必定也让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且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观察示意图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还知道了除了降雨、降雪之外,我们还了解了雨夹雪、冰雹、冻雨这些特殊的降水形式,了解了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雨和雪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雨和雪》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先往碟子里倒入少许水,然后把装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碟子里的水
会( )【填“增多”或“减少”】。
2、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3、降水是指云中的水分以( )或( )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二)、判断题。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 )
2、冰雹是固体,所以不属于降水。( )
3、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
4、每朵雪花都有六个侧翼,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除了六个侧翼或六个尖角之外,从来没有两朵雪花在花形图案上完全相同的。( )
(三)、选择题。
1、雨夹雪持续的时间( )。
A.通常很长 B.有时很短,有时很长 C.通常很短
2、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
A.遇冷 B.受热 C.吸收热量
3、下列不属于降水的是( )。
A.冻雨 B.雨夹雪 C.雾
4、下列图案中,( )一定不是雪花。
(四)、综合应用。
下图是大自然中雨、雪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请将过程的描述补充完整。
(五)、综合应用
模拟雨的形成。
1、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
2、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
3、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 )。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减少 水蒸气 2、0 3、液体 固体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四)、综合应用
1、水蒸气
2、遇冷
3、聚集
4、雨滴 雪花
5、降雪
6、融化
(五)、实验探究
1、A
2、A
3、低 快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