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启迪人生(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启迪人生(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启迪人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我们对保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深有领悟;读《六国论》,我们对呼求风清气正的社会和不畏强权的操守无限感慨;读《苏武传》,我们对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肃然起敬……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本册书中,孟子倡导“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李斯强调“重用人才,不分界限”;林觉民等人勇于担责,甘洒热血;魏征认为执政者需以“十思”自诫,严于律己;王安石改革求变,富国强兵;杜牧和苏洵都强调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学了以上内容,作为新时代的接力者、奋进者,你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需要借鉴先人哪些智慧?高一年级组织以“汲取先人智慧,助力国家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说符》。其基本含义是,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观察过往就可以预知未来。引申含义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可以掌握未来的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墨子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意思是可以用过去的事来推断事情的发展,用出现的事来推知隐微的事。《吕氏春秋》说,“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汉代董仲舒说,“不知来,视诸往”。
对“见”与“知”的思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也很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见”与“知”之间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至少要用400学时学习历史课程。
②英国历史学家休谟在《论历史研究》中谈到:“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
③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生,你认为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统称“华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汲取历史智慧,启迪昭示后人
风雨兼程五千年,以史为鉴再出发。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故事,是经验,是情愫。史之于国,譬如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理应明理析义,以史为鉴,借古时之“酒杯”,润今人之“心田”。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壮志情怀。孙中山先生写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日。”无论是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屈的坚贞,还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皎皎品行;无论孟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壮心,还是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无论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天下为公,还是晚清状元张骞的实业救国,历史人物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我们应像他们一样,用壮志情怀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时代的建设者,做民族复兴事业的圆梦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的睿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曾经合纵连横,兼并六国,后来身死人手,短命而亡。《过秦论》告诉我们仁义不施必将失尽民心,大业难继。曾经屈服求和,却不得一夕安宁,最终破败而亡,《六国论》告诉我们卑微乞求没有用,只有自身强大,才可争取永久的和平。曾经享乐安逸,欲求无度,虽能一时显赫,最终却身死国亡,《阿房宫赋》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为政者必须守仁义,行仁政。我们从历史中总结盛衰兴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勉励自身。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底气。忆往昔,袁绍不听部下劝告,痛失乌巢,兵败官渡;乾隆自满天朝大国,落伍世界。如果他们懂得借历史,观远方,知未来,怎会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历史这面大镜子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思考与进步的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寻。”历史,是精神的故乡,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以史为镜,可以牢固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镜,可以明方向。我们对于历史的馈赠实在是无以为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感恩历史,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学史力行,不断蓄积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半部分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分别由教材中的三篇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六国论》《苏武传》引出不同的认识,通过对三篇历史散文内容的解读,让我们懂得,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会保有清醒的头脑,学会拥有坚定的意志,学会要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学会要拥有不畏强权的操守,学会保持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学会修炼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材料最后一句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学史力行,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增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蓄积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写作时,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开宗明义,直接点明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智慧、学习先贤精神的重要性。中间论证时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可以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证以史为鉴的意义,如,历史教会我们要拥有学会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历史教会我们要拥有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历史让我们懂得保有清醒的头脑才能行稳致远,历史让我们懂得保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攻坚克难;从历史中学会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从历史中学会坚守不畏强权的正直操守等。可以采用举例论证方法来透彻说理,也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明辨是非。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写作时,不能只写历史是什么,历史代表什么,重点要在于历史对于后人的启示,因为以史为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记住,更是为了让我们思考今后该怎么更好地走下去。
立意:
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以史为鉴,不能重蹈覆辙。
3.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4.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启迪人生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或引用了孟子、李斯等先人的智慧名言,或记述了林觉民、王安石等先人勇于担当、力求振兴国家的事迹,或指明了魏征、杜牧、苏洵等人为国为民的理性思想。这些无不凝聚了先人的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身为新时代接力者、奋进者的我们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同时题干中“以‘汲取先人智慧,助力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的要求,指明了写作方向,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奋进青年,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汲取先人智慧,并与时俱进,身体力行,如此方能行稳人生前进之路,助力国家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复兴。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与要求,除开头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语言,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与理性思辨精神。
写作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何为先人智慧,汲取先人智慧的重要性,如何汲取先人智慧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汲取先人智慧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如何汲取先人智慧”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横向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汲取先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应汲取先人理性思考,不断创新的智慧等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论证青年一代应善于自省,倾听他人理性的声音,助力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引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事例,论证新时代的新青年应锐意进取,力求创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进开拓新的征程。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孟子“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信仰缺失、崇洋媚外、“佛系躺平”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秉承先人智慧,助力民族复兴。
2.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3.赓续中国智慧,担当发展之责。
4.以史为鉴,与时俱进。
3.例文:
观可见之亦,知无形之意
油画的橘红赭褐可见,画家的龙蛇之技无形;赫然的砯崖转石可见;自然的造物之智无声,撷取吉光片羽,窥一斑而知全貌,见表层而晓内理,是真正的大智慧。
习得“看”的方法,是见而后知的基础,是体察万物的根本。
正所谓“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表及里”的道理固然为金玉良言,一个“表”字却也蕴藏着学问与门道。人生而有瞳孔,可即使过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有的人也未能领悟“看”的方法。它不是简单的光线进入视网膜引起的短暂而无用的兴奋,它是有生命的,是非机械的,是有温度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虽不是修心性的至高境界,却也是智慧的中庸之道。不停留于表层,留意事物每一处可做文章的细节,才能为思考奠定基础。对一般人,褒禅山洞不过存有游人的涂鸦,王安石却察得“其进愈难”处,题诗愈少,这便是区别。
留“存想”的余地,才能知他人所不知,见他人所不见。
生活处处皆学问,头脑易动的人生活在比别人更丰富的世界中。凡人的游山玩水仅停留在走马观花,而范仲淹却可因之而滋生忧国忧民之胸襟;凡人的宴饮仅停留于丝竹之乐,而欧阳修却可借此窥见与民同乐之美。酌古瞰今,会想的人才能青史留名,蚩蚩不思者最终只会像生活经过他们的人生一样,自己也仅是史册上的浮光掠影。
关注“无形”之意,是看透悟透的关键,是凡夫与智人间的泾渭。
柴米有形,生活无形;婚姻有形,爱情无形;契约有形,诚信无形。无形的东西往往要更有意义,却同时更难以发现。贾平凹曾说:“文章有的似烈火,是人是畜都看得见光芒;也有的似深水,波纹只有船家渔家知道。”生活也是。肤浅的事物为众人所见,似乎是“香饽饽”,而深奥的事物却略显孤僻,不食人间烟火,仅有少数人知晓。可正是少数通达深奥之理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凡夫还是智人,于此天平上尽显其色。因此,关注无形的事物,才能拥有更具洞察力的眼神,更具穿透性的思想,才能见得更多,悟得更深。
“见”与“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汇成了两字——“思考”。“见”而思考,方能后“知”。现实是炽热的,人人都可见其光芒,而深奥的道是冷峻的,唯有苦心经营的思考才让我们能够与之相拥。
让我们无微不致地看吧!察万物的细枝末节,感受生命的丰富。
让我们勇敢坚定地想吧!这样才能知世间的璇玑奥妙,山高水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对于“见”与“知”这一主题,包含了两个角度的思考。其中,“见出以知入”帮助我们理解“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那么要如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比如要善于见微知著,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要善于辨清现象的真伪,善于思考背后的深意等等。而“观往以知来”则从鉴古知今的角度给予我们启发。所有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都会留下印记,我们回看这些印记,就能据此辨清前路的方向。师法过去,可为后事之师。就比如说,我们可以读史论明得失,通过阅读史论,我们能得出哪些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和国家的治理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因此,对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从个人、企业、国家等角度思考其有何意义,比如个人可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够快速抓住窍门;企业和国家能够制定出正确的策略等。还可以从反面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有哪些危害,这样正反论证更加充分。而对于“鉴往知来”,考生可以从个人层面,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还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角度立意,说明“鉴往”可以“知来”,可以让人品味过去,认清现在,思索未来。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当前现实思考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要实现中国梦更要学会从历史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并认清当前表象后面的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本质中得到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立意:
1.以一角而窥冰山。
2.深入本质,以史为鉴,做未来之师。
3.以本质与历史之慧眼看透红尘纷扰。
4.例文:
学史,明志,报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学史,明志,报国”。
广东新高考推出“3+1+2”的模式,其中的“1”是指考生必须在物理和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历史这个科目的地位日渐提高,那么,我们学历史有何作用呢?
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明白以史启智,看到前人的正确与错误后,借鉴其中的人与事,面对世间千奇百态的事件时能泰然自若,不至于重蹈覆辙;唐太宗在《旧唐书·魏徵传》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懂得以史鉴今,学会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砥砺前行。
而我认为,学习历史更大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以史修身,用历史来提高自己的品德,提高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崇敬。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说:“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己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譬如,在史书中,我们领略了一个文明古国是如何从苍茫中走来,秉着端庄之态:她走过春秋风云,走过魏晋风流,走过大唐无双,走过晚清彷徨……也曾万众瞩目,挥剑河山;也曾兵临城下,神色惘然。可她始终袅袅婷婷、踥步冉冉,纵使沧海桑田,山水万千。她始终是每位中华儿女的一腔热血,是人们的豪情万丈!又譬如,在史书中,我们见证了“东亚病夫”飞速崛起蜕变为“东方雄狮”的伟大历程,每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历历在目:二十世纪的风雨年代,火车呼啸着驶过名山大川,桥梁独舞于汹涌澎湃,戈壁上的蘑菇云击碎了暗生的妄想,东方红一号向宇宙高歌中国的奏章;二十一世纪的泱泱大国,高铁叱咤于中外各色土壤,天眼洞察着亿万光年外的霞光,精准扶贫铸造华夏万里繁花,国产飞机划破苍穹恣意潇洒……这一切伟大的成就无不让人们感受到生在中国、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无不让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热血澎湃,迫切报答祖国!
铭记温馨的历史,勿忘沉痛的历史。1937年12月13日,草木含悲,山河垂泪,侵华日寇以豪无人性的方式屠戮苍生,血染南京。现如今,国富民强,中华腾飞,全国公祭,让勿忘国耻的警钟长鸣,绝不重蹈历史的覆辙。让沉痛的历史刻骨铭心,绝不是沉溺于感慨悲伤,而是为了在坚实的历史地基上,构筑起眺望未来的高塔;让沉痛的历史刻骨铭心,绝不是对其他国家心怀仇恨,而是以自己的力量,永续世界和平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在他国否认其昔日犯下的滔天大罪时,我们唯有学习历史,才能坚定内心而不被洗脑,才能知道那段凶狠残暴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为逝者缅怀致意,也应该在学史中积蓄力量,负重前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绝不能,也不敢忘记,今天的繁荣祖国,背后尽是前人的血汗与泪。我们要做的,是在学史中继承前辈的血性和思想,是在学史中明确志向,跨越山海,续写热爱,是在学史中携青春与宏愿前行,激荡在时代的潮流,为醒世雄狮巍然屹立于东方而不懈奋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摘录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与要求。新课标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本着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后三则材料其实也是对为何要重视历史课程的回答。
材料二摘自英国历史学家休谟的《论历史研究》,强调历史是有价值的知识,历史也是学习其他知识内容的重要路径,学历史可以增长知识与才干。同时历史对其他学科提供广泛的材料,强调历史对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材料三摘自于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徵传》,告诫人们应当“择历史之善者从之学之,历史之不善者避之改之”。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得好,必须学会借鉴他人(前人)的知识与所发生的历史,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同理,读史学史也有助于一个人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缺点、优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做得好,从而使人头脑睿智。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历史这面“镜子”来纠正自己,发展自己,寻找适合自己道路,并逐渐去走下去,完善自我。因此,此则材料强调“学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鉴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不忘来时路,鉴往知来,继往开来。天行有常,回顾历史,可以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只有顺应规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段话强调“鉴史”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四则材料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又紧密关联。
试题任务中要求思考“你认为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并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
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在演讲稿的主体部分,考生可以联系自我学习历史的实际,以“我”的真实体验作为切入点,谈“我”如何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的感悟,谈对历史学科的意义、价值、重要性的思考。也可以综合材料①和材料②,谈及新时代新青年“学习历史”的多种益处和精神涵养,从正面论述“读史”是必修课,可以增长知识、可以使人头脑睿智,促进个人全面、个性和持续成长发展。或是综合材料③和材料④,以翔实的史料谈论历史给予人们、国家的经验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进而对比思辨,也可从反面论证“不读史、不鉴史”可能导致重蹈覆辙。最终强调不忘来时路,踏上新征程,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继续续写国家新的历史篇章的时代主题。
立意:
1.学习借鉴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2.向史而新,接续谱写新时代华章。
3.鉴往事知来者,方能行远。
4.习史照人生,鉴史强家国。
5.知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