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声的世界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4.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教学过程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1 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用手拨动:①你听到声音了吗? _________②橡皮筋在做什么运动? _______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2 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声,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还能否听到声音?观看PPT课件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提出问题 声音怎样传播出去?猜想 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某些东西来作媒介?问题 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真空罩实验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能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5.通过真空罩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思考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观看PPT总结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思考2:声音又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观看PPT总结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小结1.声是靠介质传播的。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3.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观看PPT声波到达人耳后的路径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思考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PPT观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 m/s)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340m/s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四>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板书设计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2) v固>v液>v气。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