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7.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7.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00 mL烧杯、300 mL热水、硬纸圈、白磷、干燥的红磷、薄铜片、滤纸、导管、氧气(或空气)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冶炼金属、烹调食物以及火箭升空。物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
【设计意图】从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新知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活动】在500 mL烧杯中加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1.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或空气)。
操作: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
【教师活动】这个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综合上述讨论,你能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内容。
(二)燃烧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燃烧的现象,然后讲解: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强调:(1)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无法升高或降低。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了解物质的着火点。
【教师活动】思考: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直观,分析该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若有,应该怎么改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室中没有通风橱的情况下,白磷燃烧易造成污染。
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从燃烧的现象及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灭火的方法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指导:
(1)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放入较多的蔬菜的目的主要是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
(2)水可以吸收可燃物燃烧释放出的大量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
(3)这样做是为了清除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
【教师活动】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请你归纳灭火的原理。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并回答。
【教师活动】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四”中1的内容。
【教师活动】“灭火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请学生判断正误,并简单说一下理由。
【学生活动】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强调:灭火的方法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探究灭火的原理
【教师活动】指导实验: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纠正。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四”中2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
(1)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熄灭煤气灶的道理吗?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五”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针对练习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需要掌握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灭火时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可: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一、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灭火的方法
(二)探究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隔绝氧气(或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