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原姓马,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在明军攻克云南后,郑和被俘并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郑和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才思敏捷,处事机智。后来,他随朱棣起兵,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朱棣特赐他姓郑。朱棣称帝后更加信任和重用郑和,把出使海外的重任托付于他。此后,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走出国门,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历程。郑和的船队于1405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1402年6月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位,决意以富厚的国库为后盾,积极开展官方贸易,以达到联络各国君主,取得海外贸易的主动权的目的。于是从1405年起便下令郑和、王景弘组织庞大的宝船队七下西洋的盛举。——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宋代我国航海已普遍应用罗盘针,这是航海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到了元代,航海气象知识与水文知识等航海应用技术都有很大提高,出现了专供舟师用的航海技术专书《海道经》。——谢方《郑和》(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列传·宦官一》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湖北省钟祥市东南部瑜灵山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有大量来自西洋的珠宝,大多是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瑰宝。——彭勇《明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这些名称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当地人以“三宝”来命名是为了纪念郑和,表明了人们对郑和充满爱戴和敬意,体现出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最大规模的海上活动,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比近代欧洲大航海时代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要早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在世界海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摘编自彭勇《明史》《郑和航海图》……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图,为后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据。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造船工艺上的成就,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次数 7次 4次 1次人数(每次) 约27000人 1000—1500人 约160人船数 共百余艘 17艘 4艘船只 大小 大宝船长约151.8米,宽约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活动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流为目的,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西方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外交理念,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从成化三年(1467年)起,日本进入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岛内长期分裂、混战。传统的朝贡贸易无法满足要求,他们便纷纷纠集武士、浪人和商人组成武装团伙,到中国沿海烧杀劫掠,到正德时,“倭患”已相当严重。——彭勇《明史》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开始,全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政治的腐败黑暗到明朝中叶进一步空前暴露……在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激荡下,明朝沿海防务空前地废弛。——谢承仁《戚继光》海盗与倭寇合流使倭寇这支强盗队伍前所未有地壮大,不仅人数动辄数千甚至数万,而且倭寇劫掠往往能够得逞,给明朝军队剿倭带来极大的困难。——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倭患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凯 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止止堂集》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1561年,戚继光率军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戚继光)一生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扫平了为虐沿海多年的倭寇,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范中义等《戚继光传》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平定倭患,保卫海疆,为民族、为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当时的人民歌颂他,后世的人民纪念他。——王业猷《戚继光》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 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居民, 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 产和国家安全。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 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战争。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1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与其他爱国军民相互配合。23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一些国家也纷纷遣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bó]泥国(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①明朝国力强盛,有雄厚的经济基础;②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③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远洋航海创造了条件;④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⑤统治者的支持。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时,送木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九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D.密切了与海外的联系D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价某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纽。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应是(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张骞B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并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后来获得了这个地方的租借居住权。“这个地方”是( )A.澎湖 B.香港 C.澳门 D.台湾C历时长,次数多。 材料一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宣德六年,即1431年)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明朝的对外关系 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突出特点:历时长,次数多,到达国家多,航程远。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答案来源能力要求 作答范围作答内容作答范围作答内容 材料二 凯 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继光《止止堂集》反映了戚继光不怕牺牲,救民于水火,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了戚继光肃清倭寇、建功立业的愿望。(2)材料二中率军“杀尽倭奴”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戚继光。精神:反映了他不怕牺牲、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戚继光.mp4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