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素材(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素材(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的成就。
阅读教材,依次完成表格:
著作 作者 内容及影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技传》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还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何为“天工开物”?据《易·系辞》“天工人其代之”和“开物成务”的解释,我们可以把“天工开物”理解为“巧夺天工”与“开物成务”的组合。其中,所谓的“天工”,是与“人工”对应而言的,“天工”就是指非人力的自然,而“开物”,是指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两个词合在一起,“天工开物”的主要意思是指对自然物的开发和利用。……宋应星说,“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人为万物之灵”,人们可以从自然物的属性出发,因势利导,“假人力,或由天造”。在宋应星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所以,要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恰当地利用自然规律和“人工”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这是“开物”的基本原则。
——李建珊、贾向桐《天工开物:科技与方术》
明代宋应星
一部科技巨著
《天工开物》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
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
加工部门。
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
大意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强调人要与自然相适应,协调发展。
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农政全书》六十卷,明徐光启撰。……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次《水利》九卷,备录南北形势,兼及灌溉器用诸图谱。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次为《农器》四卷,皆详绘图谱,与王祯之书相出入;次为《树艺》六卷……次为《蚕桑》四卷,又《蚕桑广类》二卷,广类者,木棉麻苎之属也;次为《种植》四卷,皆树木之法……次为《制造》一卷,皆常需之食品……其书本末咸该,常变有备……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遍者特为完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玉蜀黍:
释名:玉高粱
集解:(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时珍)
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
为什么《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都记载了有关玉米的资料?李时珍和徐光启对这种农作物记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薥秫:
玄扈先生曰:薥秫,古无有也。后世或从他方得种。其黏者近秫,故借名为秫。今人但指此为秫,而不知有粱秫之秫,误矣。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其曰米、麦、薥、秫。皆借名之也。……《齐民要术》又重薥秫法曰:春月种,宜用下土。……亦济世之一谷,农家不可阙也。玄扈先生曰:北方地不宜麦禾者,乃种地,尤宜下地。立秋后五日,虽水潦至一丈深,不能坏之;但立秋前水至即坏。故北土筑堤二三尺,以御暴水;但求堤防数日,即客水大至,亦无害也。又曰:秦中碱地,则种薥秫。下地种薥秫,特宜早,须清明前后耩。
——[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五
明中后期,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所以当时的科技作品中会对这些农作物有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书籍,因此关于玉米的记载侧重于它的药用价值,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学书籍,因此他的记载侧重于玉米的农用价值和种植方法。
著作 作者 内容及影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及作者的研究成果
介绍:有证据表明,最早的长城即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其路线与目前的
主线差异很大……总体说来,长城几经兴衰。3世纪,长城几乎没有维修过,
直到到六七世纪才有大规模的重建,在那以后的唐宋时期,长城既无维护又无续建。到元朝时,长城失去了它的重要性,而明朝以后的清朝也觉得它无关紧要。因而,目前存在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修建长城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连接零散的墙使之成为连续的整体工程,它连接曾在战国各阶段修建的城墙的目的,是为了打败采取骑马射箭的特殊战术的游牧民族或者采用该战术的封建割据势力的骑兵部队,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正确的历史角度看待长城的修建。
——[英]李约瑟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中华科学文明史》(第5卷)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抵御匈奴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泥土
砖石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较秦长城靠南
四年(1406年)……闰月壬戌,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十八年(1420年)……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1421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纪》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城中心的紫禁城最为雄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唐骆宾王诗云:“不睹重居壮,安知天子尊。”古代宫殿中只有北京紫禁城宫殿保存下来。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升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其建筑形象地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和这种关系最顶端的君权、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摘编自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紫禁城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将不同规模的次要院落有序地组织起来,共同拱卫外朝、内廷的主院落和中轴线上的主殿。这种设计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和封建伦理纲常。这种沿中轴线对
称展开,均衡布局的特征也体现了
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根据以上图片和文字材料并结合教科书内容,试着坐一回小导游,为大家介绍明朝的北京城和紫禁城。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阅读教材,依次完成表格:
著作 作者 成书 内容 特点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作者:
成书:
特点:
内容: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作者:
成书:
特点:
内容: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
明代中期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是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的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归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著作,它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这三部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徐渭
书 画
董其昌
关山雪霁图
墨葡萄图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思想领域出现反封建思想,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明朝小说、戏剧出现反封建内容的原因:
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
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重大突破、创新,但中国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主体行为上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体现了献身科学的精神。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
文化政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经济政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
(江西中考)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C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D
(信阳固始模拟)《西游记》中经常看到八戒骂悟空:“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水浒传》里也有许多的市井俚语。这反映出明代(  )
A.文学艺术水准整体下降
B.人们文化素质普遍低
C.小说与市民文化相结合
D.反封建意识达到顶峰
C
旧药物著作的弊病。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科技
大量搜集材料。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明史》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中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这两部著作的历史地位。
共同特点: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
历史地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来源
能力要求

作答内容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材料二 
制约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趋势: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差距拉大。
原因: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教育和文化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不能同社会生产相结合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