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深挖点: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都有求富和救国的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对清政府统治造成沉重打击,统治阶级中的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目的: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深挖点: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在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的地区,主动开设了30 余个商埠。清政府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侮】。(2)内容【深挖点:改革内容多与1898 年戊戌变法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持续时间更长】官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深挖点:促进了军事领域的近代化;清末新政中军事方面重点学习日本和德国;提升了地方权力】商业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教育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深挖点: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科目有经学科、政法科、文学课、商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等,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特点——新旧杂陈】(3)结果:以失败告终【深挖点: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近代化进程。同时,改革加剧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教育改革,废除科举,推动了读书人群体的分化,一部分转而从事工商业,一部分转向革命】。(4)失败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史料:1872年到 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2.中国同盟会(1)背景①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深挖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有识之士以及清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3)纲领: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含义 局限性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 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民权主要是资产阶级享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障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 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孙中山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主张社会革命) 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4)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3.组织武装起义【深挖点:当时除了武装起义,借助戏剧、报刊、书籍等媒介也是宣传革命的重要手段】(1)表现: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2)影响: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4.预备立宪背景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过程 立宪派【深挖点:代表人物有:在国内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士绅(如张謇)、流亡在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结果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深挖点:当时列强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中立(观望)态度】(1)有利条件: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史料:20 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史料: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深挖点】晚清中央集权的衰落(1)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侵略势力的发展,以及清政府割让土地、开放通商口岸,都削弱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2)19 世纪 50 —60 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地方势力大办地方团练,掌握了较大的地方财政权、军事权,汉族地方督抚崛起。(3)洋务运动时期,地方督抚主导创立洋务企业,提高了地方督抚的地位,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能。(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本身冲击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同时地方督抚进行“东南互保”,清政府中央权威被严重削弱。(5)清末新政的发展,使各省的独立性大大增强。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使清政府中央集权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深挖点: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按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总统拥有较大权力】。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深挖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自身实力不足,限制袁世凯权力难以真正实现】,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挖点:由宋教仁起草,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打上了“人治”的烙印】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深挖点: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局面】;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 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宋教仁曾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深挖点: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是经南方的临时参议院投票选举产生的,在法律上是合法的】①原因: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孙中山的让步;袁世凯对清政府施压,迫使清帝退位。②结果: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积极意义【深挖点:从全球视角看,是“亚洲觉醒”的重要一部分】(1)地位: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史料: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说明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深挖点: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体现了列宁认为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背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动【史料:1913年,袁世凯在《致众议院请增修约法案文》中写道,“《 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参议院干涉太甚”】。(2)过程: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深挖点:北洋政府与日本的外交活动,对中国国内社会舆论与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宋教仁案】1913年3月的“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渡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3)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过程 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深挖点: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告“独立 ”, 其“ 独立”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②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深挖点:这些地区都属于北洋势力薄弱的地区,由地方军阀派系掌权】相继宣告独立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深挖点:北洋时期, 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 政治上分崩离析, 是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1.背景: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2.形成:北洋军阀三大派系派系 人物 区域直系军阀 冯国璋 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军阀 段祺瑞 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奉系军阀 张作霖 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3.表现【史料:北洋军阀时期,《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中国局势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 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1)军阀混战: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1917年)背景 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深挖点:既有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也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有人民大众与反动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体现了当时法治观念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影响,属于当时政治和法律领域进步的表现】,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过程 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结果 随后,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3)护法运动背景 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共和”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宣传手段,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过程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结果 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 而辞去大元帅之职(4)中国参加一战原因 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深挖点: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11月初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青岛和“保护领地”胶州湾】表现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影响 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解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这也影响了当时国内经济的发展,比如货币、度量衡各地不统一,甚至铁路轨距也不统一,根源在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自然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为军阀割据提供了土壤。(2)不同的派系之间的斗争,也可可以反映出背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争夺。如府院之争背后的日美之争。同时,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卖过条约,也影响了国内社会舆论,如抵制日货运动,提倡国货,这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有利条件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如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表现 ①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轻工业系统【深挖点:如面粉、纺织等与民众衣食紧密相关的行业,这与技术门槛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国货运动等因素有关】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深挖点:近代中国工业结构长期失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长期薄弱,没有形成完成的工业体系。同时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大城市】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无产阶级)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深挖点:为中国民主革命转型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原因: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深挖点:民国初年的一些歌谣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如“结婚证书当堂 读, 请个前辈来证婚”“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表现①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深挖点: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星期制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但传统的农历仍然有重要影响】,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深挖点: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在民国时期仍然存在,个人命运受到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一些新的社会风尚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但传统的落后观念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艰难性】。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新文化运动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从侧面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以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性】。2.兴起(1)时间: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2)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3.内容【《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深挖点: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4.影响(1)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爱国救亡图存运动,也推动了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唤起了更多的国人对国家事务的关心,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关注,如1917年到1923年,中国各种报刊登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