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
目录
一、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课标解读
三、单元结构分析
四、单元学习目标
五、单元架构
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
七、单元课程评价
课标要求 任务分析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自然地理事物需要付诸实践,在观察中认知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组合下,植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探索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地质演化过程中最精彩的成果,时间的累计造就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研究土壤的形态、性质、成层结构有助于明确其形成过程中所参与的各类因素,思考人类与土壤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
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要求:1.明晰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不同圈层结构要素相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2.掌握野外观察植被、土壤的基本方法,编制实验考察报告,训练学生地理实践能力;3.研究植被、土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人类活动对植被、土壤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两点:
植被与土壤是自然环境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形成和组成要素。其一,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属于无机界,植被属于有机界,土壤既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综合体,也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其二,植被指示环境特点,是生态系统的景观体现,因此,许多陆生生态系统以植物的名称命名,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三,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具有较为明显的统一演化过程,类型具有相互对应性,如热带雨林对应砖红壤。
为落实“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5.1植被”“5.2土壤”两节课程。帮助学生了综合地认知自然环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第一节“植被”。首先要求学生关注植被整体与环境的相关关系,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以初中课堂中的气候类型分布、干湿地区划分等作为基础知识,从热量、水分条件差异等角度描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学生需掌握植被的特点,如垂直结构、生态特征,是植被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作为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具体体现。其次,识别植物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地带性植被,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对比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从而区分其类型。
第二节“土壤”。要求学生明晰土壤是联系自然界各圈层的关键环节,即土壤的形成是自然界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成土要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关键作用。学会在实地观察或视频与图片中识别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描述其成土要素及土壤现象。
目标一:了解植被的概念和植被垂直结构、识别主要植被。(综合思维)通过观察或运用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地理实践力)
目标二:运用图文资料,结合气候资料图等,说明主要植被类型的具体特点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对应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目标三:意识到稳定的植被与土壤结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认同保护天然植被和土壤的措施,结合活动提出因地制宜改善环境或营造人工植被的具体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目标四:研究植被、土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思考人类活动对植被、土壤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
按照从外及内的认识规律,认识地球表层结构,教材将植被与土壤合在一章,安排在大气圈(大气)、水圈(水)、岩石圈(地貌)圈层及要素的学习之后呈现。这既突出植被与土壤的相互联系和在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又通过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介绍,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自然环境,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课时安排:
专题1:植被:2课时
专题2:土壤:2课时
问题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1课时
本单元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与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观察与探索精神息息相关,肩负着有效引导学生投身地理实验与实地观察等探索思维培养与构建的重任,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需整体连贯,富有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探索性学习任务群和表现性评价系统。
专题1:植被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坐上火车去旅行,是一件“穷游”美事,我国铁路网络四通八达,我们找到其中两列火车,跟随着火车来一场地理之旅。
Z114次列车,由北国冰城哈尔滨一路向南,跨越琼海直达海口,跨越4390千米,全程46小时05分,沿途大好山川风景旖旎多彩。
T204次列车,由神州魔都上海一路向西,跨越北疆直达塞外伊宁,跨越4742千米,全程55小时10分,沿途壮阔山河风景变化万千。
小组活动1:植被与环境
图片材料:展示我国的卫星地图,提醒学生注意两次列车经过地区的沿途卫星地图上不同地区的颜色差异。展示沿途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图片。
思考1:沿途各区域主要的差异显现明显的哪类地理事物?
植被的定义?分类?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要点:①一定的地方;②成群共同生长;③各种植物的整体
分类: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
展示阿尔山裸地复绿过程,植被演替:先锋植被、顶级群落
强调: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状态时光漫长,因而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难度大、时间长。
思考2:展示图5.2判读:①自下而上分为几层?②各层高度和光照强度有怎样的对应关系?③各层植物种类和形态有什么特点?④不同地区植被垂直结构存在哪些差异?
答:植被垂直分层通过争夺光照实现,但植被垂直结构中的植株高度、种群数量、层级数量等主要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
探究:Z114沿途各区域主要植被景观在垂直结构上差异较为明显,其影响因素是?
运行区间 经纬度 主要植被 垂直分层
哈尔滨西-长春
衡水-菏泽
南昌-赣州
湛江-海口
小结:不同地区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天然植被垂直结构不同。
小组活动2: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实地完成校园植物调查实践,课上师生共同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实验准备:①明确考察任务,合理进行组件和组内分工
②提供辨别植物的软件或植物图鉴,教授学生使用方法
③利用事先从校园里摘取的植株或树枝,展示识别、填写记录、绘制图表。
观察和记录:①各组根据分工,按实验步骤开展实地观察活动并记录
②通过相关软件鉴别或查阅资料,辨识植物种类。
③在同一层次比较“引进树种”和“当地树种”树木的生长情况
提出优化建议:①撰写调查报告(含校园绿化的总体状况、当地树种和引进树种的生长状况、影响因素等)
②提出校园绿化、优化的合理化建议
第二课时:
图片材料:承接上节内容,再次展示两条线路沿途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图片。
思考:
不同地区植被类型有何不同?
不同类型的之诶有何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小组活动1:森林
要点1:森林与气候的关系
(1)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与世界主要森林大致分布范围相叠加,引导学生找出森林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小结: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森林景观特征、生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
展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代表地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与森林景观图
类型 分布地区 垂直结构 生态特征 气候特点
小组活动2: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展示红树林景观和视频,充分阅读教材中红树林植物特点,分小组进行学习与讨论。
探究:红树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支柱根、板状根——适应和防止风浪冲击
呼吸根——用以呼吸通气,促淤保滩,净化空气
“胎生”——适应滩涂和海流,增强生存能力
排盐腺体——适应海水浸泡,净化海水
小组交流,教师充分点评,引出我国红树林现状及保护措施(海南省)
小组活动3:草原和荒漠
沿陇海兰新线一路向西,自然景观变化明显,由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到浩瀚广袤的荒漠景观。
思考:
当一个地区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会出现何种类型的植被?
其保水、抗旱的植物特点如何?
不同热量带的草原与荒漠分别具有怎样的景观特点?
种类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专题2:土壤
情境创设:播放《航拍中国》中“北大荒变北大仓,黑土地功不可没”(东北地区黑土) ,“大地的调色板”(云南东川红土),联系两次列车经过的地区土壤颜色差异。
小组活动1:观察土壤
思考:
1.什么是土壤?(概念认知)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强调:具有一定肥力、疏松表层
2.土壤由什么构成?列车沿线植被分布与土壤的关系。什么样的土壤适宜植物生长?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是此消彼长的,其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很大。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时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3.列车沿线土壤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描述其在我国分布的典型区域。(课件展示“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的图片及分布图)
·土壤的颜色。
黑土——我国东北地区
黄土——黄土高原地区
红土——南方低山丘陵
紫色土——四川盆地成都平原
4.土壤的其他属性还有哪些?
·土壤质地(课件呈现砂土、壤土、黏土图片,学生推测三种不同质地土壤的特点)、剖面结构(课件呈森林土壤剖面图,学生观察,阅读教材交流各土层的特性)
教师小结:
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
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小组活动2:课后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
要点:
1.野外实地采样
2.土壤颜色观察
3.土壤湿度(水分)观察
4.土壤质地(重量、密度、疏松度、黏度、酸碱度等)观察
第二课时:
导入:由观察土壤可知,土壤的成分主要为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
思考:土壤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哪些圈层?是什么造成不同质地土壤成分的差异?
小组活动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阅读图5.19(土壤形成的生物小循环)
思考:
图中涉及到哪些圈层和自然地理要素?
哪些物质参与了图示循环?它们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分别在哪里进行?这对土壤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收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其快慢对土壤质地有哪些影响?
腐殖质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来自不同圈层的养分元素为何在土壤表层富集?
小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小组活动4: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设置情境:农业农村部积极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其中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的举措是:持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保护性耕作、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加快提升耕地质量。
思考:1.原本肥沃的黑土,现在成为重点保护对象,推断其中原因。
·过度开垦,重用轻养,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水体流失等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2.说明“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改良有哪些好处。
·①提高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②改善土壤团粒结构;③改变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④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刺激作物生长等。
3.你还知道哪些土壤改良的措施?
·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养护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设置情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每逢雨季,我国自北向南,一些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人们戏称到城市“看海”。如何发挥土壤的蓄水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水循环的环节”等相关知识。
思考: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哪一个环节?如何影响?
展示城市内涝视频、照片。
思考:1.城市内涝是什么?
“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2.从水循环环节角度,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
夏季降雨强度大,暴雨时间连续,范围较为集中;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不畅。
(1)雨岛效应使城市降水增加;
(2)城市“皮肤”硬化,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不畅;
(3)城市排水管网的不合理和老化问题;
(4)潮水顶托(沿海地区)。
3.城市内涝的危害有哪些?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雨季带来的大量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瘓,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民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法容忍。在很多城市已经数见不鲜,一旦遭遇暴雨、强暴雨袭击,路面积水成倍增加,形成洪涝,骤然积聚的洪水无法及时排出,无处可去,自然在城市里肆意奔流。导致最后,道路成“河流”,广场变“湖泊”,建在低洼地的居民区、工厂等也成了泽国。事实上,城市内涝本身就是各种“城市病集中发威的结果。
4.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1)建立多层监管体系:
(2)采取工程措施:
如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 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 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增加渗透能力: 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3)非工程措施:
如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4)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系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国家的城市内涝解决措施,并引出中国“海绵城市”方案。
展示“雨水花园”及“海绵城市”示意图。教师提供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示意图,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说出海绵城市与雨水花园的异同点,并比较分析,得出海绵城市的关键特征,深刻理解概念。
小组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示意图,对比分析其异同点,熟悉掌握海绵城市的工作机理,知道它是什么,怎么做?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内一种小尺度雨水控制措施,对城市内涝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但不仅仅是缓冲城市内涝,还可净化雨水、涵养水源、弥补公共用水,此外,还可将“雨水花园”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基地供我们参观学习。
“海绵城市”是一种大尺度的防涝措施,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即海绵城市在下雨时,蓄水、吸水、渗水、净水,而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前导目标评价:本章节的“大概念”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探究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形成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要素综合的思维观念。为充分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设计了“植被”及“土壤”两节内容,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植被分布、类型及生态特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不同自然要素组合下的植被差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二是在观察和实践中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与土壤剖面结构,了解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分析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在人类活动参与(改造)下森林与耕作土壤之间的结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三是能够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两节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两节内容都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标本、图像”,因此,从培养地理实践力出发,掌握植被和土壤观察的一般方法也应该有相关落实。最后,从人地关系的核心素养出发,植被和土壤的相关特征限制了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反过来也会适应、改造这些特征,体现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念,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涉及改良和养护土壤、特殊树种的培育、引种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及图文资料,在每一节展开之前将学生引入地理情境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其次,建立服务于每个小节且串联整章的任务驱动,探究问题。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学习,主动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完成合作探究学习及测量实验或模拟实验架构。最后通过训练习题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辨析深入与迁移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