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2.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学会比较区域发展的差异3.综合思维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意义,提升综合思维能力【本节必备知识】阅读课本14-19页,认识区域发展的各阶段一、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发展状态 自给自足,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人地关系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思考:分析十八洞村山环水绕、景色秀美,却是远近闻名的穷困地方的原因?地处湘黔边界,山地地形复杂,交通信息闭塞。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工业,产业结构落后、单一。村民外出打工为生,劳动力流失。思考:分析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路。转变思路,下定决心,多方探索,发展市场经济。因地制宜,改善对外交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营。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课本P15活动】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选择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区域,说一说如何确定该区域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富源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各种地下矿物质丰富,尤其是煤矿资源,石油资源丰富。但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生存安全等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要想开发西北地区的经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去考虑,自然是平衡采矿、统筹安排、科学治理的同时,绿化环境、减少沙漠化的程度和新沙漠的形成。针对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我们要保证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对搞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状况,说一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气、道路、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人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日益增多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内部经济差异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开放程度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城市地区的发展远快于农村地区)人地关系 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课本P16活动1】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农业发达。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初期出现的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向西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王业部门。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和能量的输人、输出大幅度增加,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出现的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影响了本地环境,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到一定破坏,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影响:资源的大量消耗会导致区域内逐渐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导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效益降低;环境受到明显破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导致人口外迁。【课本P16活动2】1.长沙县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长沙县乡村人口多,居民收人低,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20世纪 90 年代之后,长沙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制造业基地,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处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2.在长沙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原来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乡村,人口多,居民收入低,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转变为现如今的居民以第二、三产业就业为主,生活收入高,县城综合实力居全国上游,人们幸福、社会和谐。当地居民由农民逐渐转为市民,所从事的产业也从第一产业逐渐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收人大幅增加,交通出行也更加便利。2、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成长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效益降低;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发展特点 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原有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衰败;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人地关系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提出措施 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我国近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课本P16阅读】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思考:东北地区为什么在成长阶段后期,出现了着许多的问题?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才流失等社会问题。措施: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繁荣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地的保护,恢复自然生态;构建面向东北亚的重点开放平台,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力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具体措施 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人地关系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课本P18活动】下表A、B、C、D四个地区分别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A地区处于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地区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C地区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D地区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判断理由: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发展阶段越高级。2.一般来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人口也逐渐由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三产业逐渐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地区类型(1)衡量指标 ①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②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特别说明:“高收入地区不一定就是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不一定是高收入地区2.区域开发方式(1)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大范围破坏、地方经济短期内高速增长。(说明:是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增加经济收入。是不可持续的。)精细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说明:是可持续的发展,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2)开放程度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会经济相对封闭。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课本P19活动】1.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2.在省级行政区域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1)分析湖南省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城市化过程明显,人口结构变化明显:乡村人口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产业结构由第一、二产业为主,逐渐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占比最大的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城市级别明显提升,城市空间分布向东部聚拢,形成了城市群。(2)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动力有哪些。城市化、工业化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课本P23阅读】思考:瑞士,内陆山国,“欧洲屋脊”缺矿少地。但其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的原因。利用高素质的劳动力,发展手表等高端制造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手工制作,价格高;中立国,社会稳定,金融服务业发达;发挥湖光山色瑰丽的自然景观,发展多样旅游业、会展业。【课本P24活动1】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乳畜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小麦带位于美国中部(冬小麦)和北部(春小麦);玉米带位于乳畜带以南的地区;棉花带大体位于冬小麦带和混合农业带以南(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地区。(2)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照、温度、降水、土壤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美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温度条件较为适宜,南部地区的光照条件、热量条件都好于北部地区,同时西部高大山脉地区温度条件相对较差。美国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多,部分农业区处于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土壤较肥沃。(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便于把一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作物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增产潜力;便于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便于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生产,保证国家对某些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课本P24活动2】(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四周分布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山地、丘陵、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分明显的雨季和旱季。(2)为什么海南岛能成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因此海南岛能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3)归纳海南岛建设国家旅游岛的优势条件。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岛上交通设施完备,度假旅游的接待能力强,还有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条件。有人说,海洋岸线资源和热带气候资源是海南岛的两大优势资源,应以此为依托建设国际旅游岛。你是如何认识的?针对海南岛岸线资源保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国际旅游岛,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并写成一篇小论文。观点: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议:划分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海洋生物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区,控制旅游人数扶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生产发展以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主的特色旅游业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学习小结】本节课我学到了:知识上:2、方法上:3、学科思维上:【随堂达标检测】傍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集的街头。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延伸。(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有改动)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中描述的区域处于的阶段是( )A.初级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2.该区域(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 D.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3.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读“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镇分布的差异,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2) 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师生笔记或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