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徒是官职名。《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为“六卿”之一,掌管教化。B.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D.“顿首”指叩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古代“九拜”之一。二、情景默写2.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①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②王勃《滕王阁序》中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③辛弃疾《菩萨蛮》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宣夜说产生的时间已经不可考,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根据其老师一代一代的讲述而记载下来的。宣夜所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悉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与宣夜说相比,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此外,《晋书》《隋书》的《天文志》也对盖天说的核心内容有所记载。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浑天说制订的《太初历》更符合实际天象。《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何承天的辩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问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争论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比我国的浑盖之争更有价值。B.曾子认为“天圆地方”说的是天地遵循的规律,但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C.宣夜说比较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得到科学史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D.虽然盖天说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它确实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时一千多年的浑盖之争,引发了中外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论,促成了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B.文章按照几种学说出现的顺序进行述评,介绍各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演变历程。C.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浑盖之争,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十分关注。D.文章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古代天文学重视校验和观测的优良传统。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支撑“科学史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历史”的一项是( )A.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B.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浑天说。C.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浑天说的问题。D.浑天家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6.文中说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分析。7.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科学史论著?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说明。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有删改)【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8.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 。9.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万里。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D.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10.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B.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C.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D.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11.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12.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的看法。“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该说还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浑盖之争涉及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政治等非学术因素也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穿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取材于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天地关系、宇宙结构,自古就引起人们的思考,以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争论最为持久。在长期争论中,以实际天象作为检验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再次得到了尊重。由于浑天说不借人为的假说就能很完满地解释一些基本天象,因而为多数人和历法家们所接受。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国古代科学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这一思想不断被后来的学者接受,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所以然的思想。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都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的。古希腊学者用几何系统推演法,设想出天体绕转的具体形状,以预告它们的位置。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取得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设计出一套代数学的计算方法,目的也是预告天体的位置。怎么能说用几何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以数学计算法求得相似的结果就不是知其所以然呢?星图和星表都能描述天体的位置,几何作图法和解析法都能求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不同,结果一致,我们怎能扬此抑彼呢?事实上,中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学者们曾分别以几何学方法和代数学方法对中国历法中有关日月合朔中一些问题的计算方法做过解释,结果是相通的。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给予解释。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取材于李慕南《古代天文历法》)13.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浑盖之争”特点的一项是( )A.这场论争延续的时间很长,共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B.这场论争中,双方争辩激烈,前后参与论争的人员众多。C.这场论争涉及多个领域,受到文学、政治等因素的影响。D.这场论争影响很大,使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了诸多成就。14.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能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B.《太初历》的编纂、“勾股定理”的形成等很多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C.浑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与盖天说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D.扬雄所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列出八条证据来批驳盖天说。15.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路径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B.古希腊学者在研究天体绕转的问题时,主要采用的是几何系统推演法。C.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数据设计出一套预告天体位置的代数学计算法。D.中国古代历法中,全部表格以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16.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汉朝起浑盖之争一直未中断,争论过程中浑天说逐渐胜出,成为主流认识。B.相比于浑天说,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更契合。C.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其实这是一种偏见。D.天文研究中,对同一问题采用几何法还是代数法,所得到的结果将完全不同。1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呈现出的优点和不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盖浑之争。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輀,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⑤盖浑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⑥但是浑天说也有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改)材料二:当我们的祖先类人猿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他会想些什么呢?对于宇宙我们人类有过太多幻想。我国古代对于宇宙就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指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典型的天圆地方说。还有浑天说,它指出:天是一个球体,地球在球中,如同蛋黄在蛋内一样。这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不谋而合。地心说最初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初步形成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古斯正式提出,后又经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进一步完善。托勒密认为宇宙的中心为地球,向外依次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随后地心说在欧洲开始其长达1500多年的统治。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与托勒密的宇宙观不符合,于是一些科学家开始添补修正托勒密的天体轨道,但还是以地球为中心。1499年哥白尼毕业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任天主教教士,毕业后回波兰工作。当时哥白尼住在费琅堡的顶楼,因此可以长期进行天文观测。由于托勒密的天体模型越来越不准确,于是哥白尼决定用当时先进的技术来改进托勒密的测量结果。它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测量工作,但测量结果并未与托勒密的天体运动模式有多大差别。但是他发现每个行星的运动情况都不相同,哥白尼意识到地球不可能是体系的中心,而且他发现只有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较稳定,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发:假如地球在运动,太阳是中心,这些行星看起来是什么情况?他的观测数据和这一新的体系完全吻合!1515年,哥白尼撰写了一篇名为《浅说》的论文。正式提出日心说,并系统描述了太阳、月球、三颗外行星(土星、木星、火星)和两颗内行星(金星、水星)的运动规律。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并在60年后伽利略发明了人类第一台望远镜从而证明了哥白尼的正确。(摘编自《在试错中进步,人类宇宙观发展》)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西方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争论旷日持久,和中国著名的盖浑之争类似,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B.盖天说描述宇宙结构本身错误,但它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固有经验——天是个半球,所以这个宇宙结构论断富有科学意义。C.汉武帝时期,盖天说受到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浑天说的挑战,虽有软肋,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D.我国古代对于宇宙的认知丰富多彩,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盖天说、浑天说,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不谋而合。19.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晋书·天文志》有关记载,以下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一项是( )A.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B.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8万里。C.日月星辰全都依附在地壳上运动。D.天地的距离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学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B.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盖浑争论之中。C.重视实际校验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D.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的地心说,统治欧洲达1500年。21.以材料一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请简要分析盖浑之争是如何表现“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2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参考答案:1.C2.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3.D 4.A 5.A 6.①找到了科学的测算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解释各种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②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 7.①理出“史”的线索,梳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学说的演变历程。②比较几种学说的异同,找出几种学说的局限和进步,探究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8.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9.C 10.D 11.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12.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13.C 14.B 15.D 16.D 17.优点:①重视实际应用,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帮助;②重视实际校验,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③努力探求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也求知其所以然。不足:①某些研究和描述是错误的;②缺乏理论武装和科学依据,并非完美无缺。18.B 19.C 20.A 21.(1)针对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2)扬雄用实验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 22.(1)第①段首先提出了天文学旷世之争的问题盖浑之争;(2)第②至⑥段接着分别介绍了盖天说和混天说的主张和缺欠;(3)第⑦⑧段最后点出盖浑学说旷世学术之争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