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标要求: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本课重难点:重点:食物生产、储备现代化对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的重大意义,及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大举措。难点:经济活动、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课名词解释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是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由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由凭借传统经验变为依靠科学,成为科学化的农业,使其建立在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换取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由自然经济变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现代农业指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健康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的统一,是田园综合体和新型城镇化的统一,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统一。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加快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消灭贫困、缓解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城乡差距、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它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集约化经营】:粗放经营的对称。是指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依靠采用新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方式。【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1]。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冷链物流是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升级版”。【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课前作业:思维导图结构 组长检查 优秀□合格□不合格□理由:完成课程自学,讨论以下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出来:1、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2、应对不断出现的粮食问题,中国的方案:题目巩固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A.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C.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二战后,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利用资本推高粮食的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使这些国家沦为美国的农业殖民地。美国的行为( )A.加速了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C.威胁到全球粮食平衡与安全 D.颠覆全球市场与国际分工格局3.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下列属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是(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④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迫使印度在越南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 )A.亚非国家农业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完善 B.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C.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决定国际秩序演变 D.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5.据下图可知,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 )A.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 B.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D.已经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通其·食货》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大业初年,隋炀帝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可谓“积天下之粟”。它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含嘉仓北望邙山,南邻洛水,东临瀍河,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除仓窖外,粮仓有保护其安全的仓城,仓城有城墙,并驻有重兵把守,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粮仓的管理区。——摘编自龚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材料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大运河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运河区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在唐代的时候,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在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成为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摘编自杨家毅《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大运河粮仓设置的特征,并说明其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8分)课后反思问题:解决过程:1、农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提 了粮 作产量为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2、应对不断出现的粮食问题,中国的方案: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1.【答案】D【解析】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说明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中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更多的消费放在了物质之外的精神需求上,这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是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变化和趋势,而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只是居民生活消费变化的一个原因,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食品支出占比下降,而不是食品交流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而不是趋势,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可知,美国的行为使得全球粮食平衡受到威胁,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应不足,也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问题,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美国“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并没有加速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指的是在农业上大规模机械、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渐形成了西方国家生产工业产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战后美国并没有颠覆这种国际分工格局,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含量增大,进而威胁食品安全,故①正确; 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能让这些抗生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抗药性,也会影响食品安全,故②正确; 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造成人体健康问题,比如过敏、中毒等,有可能会在食物中形成有毒物质,故③正确;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情况可能会影响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但并非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美国利用粮食武器“迫使印度在越南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基辛格重视石油、粮食等资源的世界影响,可知资源对世界格局的重要性已充分被美国认识,并运用到现实中,故选B项;“亚非国家农业发展”不合题意,与材料美国“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使印度屈服相悖,排除A项;“欧美大国能源争夺”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美国与印度的粮食贸易相悖,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美印两国的贸易相悖,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涉农企业为重要载体和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横跨一、二、三产业”、“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等信息可知,现代农业涉及多个领域,是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的行业领域,故选A项;对工人需求增加应为现代工业特点,并不是现代农业的的突出特点,排除B项;“完全采用”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已经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6.【答案】(14分)(1)特征:规模大,仓窖数量多;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粮仓选址合理。(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包容与统一;扩散与开放;创新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一“洛口仓其仓城周围20余里,城内三千粮窖,每窖可储存粮食八千石”、“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可得,规模大,仓窖数量多;由材料一“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仓城内有专供运粮使用的漕渠、道路”、“设置了专门管理粮仓的管理区”可得,仓城格局完整,与运河连成体系;由材料一“位于黄河与洛水交汇处、高出河床50米的台地上”、“仓城内地高土厚,地势北高南低”可得,粮仓选址合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粮食运输与调拨、都城粮食供应和救灾救荒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粮食运输与调拨角度看,由于粮仓都位于运河沿岸和都城附近,所以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从都城粮食供应角度看,由材料一“又在通济渠西段,先后修筑了洛口仓、含嘉仓等”、“以解两都燃眉之急”可得,为都城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障;从救灾救荒角度看,由材料一“为水旱之备”可得,对应对灾荒起到了一定的赈济作用。(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沟通了燕文化区、赵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各种文化相互接触、整合”等可得,包容与统一;由材料二“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胡乐、胡舞、胡服,在运河流域就风靡一时”、“运河沿线的北京、通州、扬州、苏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寺庙”、“运河流域佛教的传播中心”可得,扩散与开放;由材料二“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等可得,创新与发展。第二小问价值,从大运河的地位、功能与沿岸的遗存等角度来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大运河的地位看,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从大运河的功能看,中国大运河的漕运不但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是国家政权的生命线,即国脉所系;从大运河的历史遗存看,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