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案例与设计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课 题 《从世界看中国》复习 主备课人 同学科教师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2、通过图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力 目标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 目标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方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课 时 数 1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活动情况记载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 (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 (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练习)读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省级行政中心名称:① ,② ,③ ,④ 。 (2)A、B、C、D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有陆上国界线的是 ;有北回归线穿越的是 属于内陆省区的是 ,其中接壤省份最多的是 。3)①②③④四个城市由东向西的正确排序是 ,其中最接近北回归线的是 。 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云南、广东、广西和台湾。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 14.1 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 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线为界,东部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见书P17及练习册) 3.各民族分布——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我国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云南省) 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 分别是: ; ; ; ; 。 (1)了解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优越性,记住中国的领土范围和面积;了解中国濒临的海洋,中国的领海、半岛和岛屿,知道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2)记住中国的陆上国界线长度及相领的15个国家;中国大陆海岸线长度及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3)了解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位置和轮廓形状。(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案例与设计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31课时课 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 主备课人 同学科教师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解决办法,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方案等能力 目标 通过地图、材料、漫画、时事等结合考察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材料分析、漫画等,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教学难点 通过材料分析、漫画等,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教学方法 课 时 数 1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活动情况记载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战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 时间分布:夏秋多,春冬少——解决方式: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 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方式: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南水北调工程】 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线——长江中游的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从长江下游引长江水,经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过黄河,至天津、北京。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局面。(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案例与设计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课 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 主备课人 同学科教师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其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高新技术城市分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力 目标 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和优势。情感 目标 关注家乡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分析高新技术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园区发展优势教学难点 分析高新技术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园区发展优势教学方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课 时 数 1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预习学案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活动情况记载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在各种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人们形象地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长沙、九江、芜湖、无锡 2.我国交通运输网特点:分布不均,东密西疏 3.铁路干线——熟记“三横五纵” 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线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交通运输枢纽——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处(人流、货流量都很大) 重要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成都和兰州(经过的铁路线) 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 5.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部门分为: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和副业。 2.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3.农业的地区分布: 以4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以西(非季风区)主要进行牧业生产,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以东(季风区)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4.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8.读下图完成填空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5.我国三大林区:西南和东北为天然林区;东南为人工林区。 6.我国三大棉区:新疆南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种植业的地区差异 种植业地区差异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耕作制度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 一年两熟到三熟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小麦 花生 甜菜 棉花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