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上图书馆》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13.2 上图书馆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4.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阋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难点:体味文中作者的图书馆之乐。
【写作背景】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作者介绍】
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学习课文】
1.如何理解第7段“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这句话的含意?
清华的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灯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拟的,然而,“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2.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3.在武昌读中学期间,“公书林”给了作者哪些抹不去的记忆?
①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的绿色与馆内的幽静整洁相映成趣。②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由衷的高兴。③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消磨了很多奇妙的时光。④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4.文章写道“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善,莫大于尊重,让平等的光辉温暖人间。求知权利,人人平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尊重之花永不凋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由此来书写和谐的篇章。不仅是公共图书馆,还有剧场、美术馆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在它们可以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实相符的公共文化设施时,社会才会具有孕育文化的广阔土壤,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才不会只是奢谈。
5.请结合莎士比亚的台词,简要分析第9段的内容。
①作者运用“建筑华美”以及台词中的“壮丽”“金黄色”等词语写出了英国圆形图书馆的华美,表现了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②文中的“还去”以及台词中的“杰作”“理性”“力量”等,写出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也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
6.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一谈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观点一)我觉得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能够充实自己,并且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
(观点二)读书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多的选择,因此,读书是每一个人能够拥有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修生活
唐弢
我在华童公学读过三年书,到正科二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为止,没有毕业。这三年也是勉强度过的。我能在那里读书,完全出于几位远房亲戚——包括一个在南账铺里当账房的舅父的资助:他们让我住在家里,免费供给食宿;或者安排我和店员学徒同住,象征性地交纳一点房饭钱。学费则由父亲筹措。我家世代务农,我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由于没有文化吃过大亏,因此他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为了凑足学费,千方百计节衣缩食,甚至将几间破屋典押出去,也毫不惋惜。他决心很大,不过他实在太穷了。
而我那时又年轻,很任性,不懂事。
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大概是刚刚转入正科那一年吧,我课余爱好中国古典诗歌,喜欢温庭筠、李商隐一路的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我读字发音不准,很想有一部既标音韵、又释字义的辞书。有一次,父亲从乡间出来,我和他同往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到了柜台面前,向一个店员说明来意,店员捧出一部上下两本、刚刚出版的《辞源》来,我一面翻检内容,一面询问定价,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
“四块。”
“什么?”
父亲几乎跳了起来。看来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第一部最贵的书吧,他从来不曾想到过一部书要卖四块钱,比两担稻谷还要贵。我也暗暗地吃惊了。但当我发现这部书确实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便又任性起来,变得很固执。在父亲的犹豫面前,我摆了许多必须购买的理由。
“能不能不买呢?”他带着商量的口气。
“买。我读书离不开它。”
“太贵啊,你再想想……”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我还是固执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
我见到了自己的心,多么冷酷的心啊!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在亲戚家借住的那间小阁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晚上,做完功课,推说身体不适,将头蒙在被子里,又独自痛哭了一个整夜。我为贫穷痛哭,为父亲的衰迈痛哭,为自己的任性痛哭。虽然新得的工具书对我是一个诱惑,然而出于内疚,出于强烈的自我谴责的心情,在开头两个多月漫长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碰都不去碰一碰,它使我痛苦,我的创伤太深了。
我终于将《辞源》作为工具书拿出来使用,是在受了另一次刺激之后。那时我不仅喜欢古典诗歌,自己还偷偷地学着作,大部分是七言绝句,也有一些律诗,五言的比较少。我们学校有一位年纪最大的教师余槐青,大家都称他老余先生。老余先生负责中文教务工作,没有直接教过我,但他常常抽阅我的课卷,到高年级同学面前夸奖我,说我文章写得好,为我延誉。
大约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知遇之感吧,我对老余先生很感激,很尊敬,很信任,一心想将自己的诗歌习作送给他看,课余到朵云轩买了一些八行笺,将所有的诗抄写下来,订成一本。总有一百来首吧。有一天,老余先生到班里听课,窥个方便,我跑到前面,将抄本送给他。
老余先生拿在手里,没有作声。他戴上眼镜,翻了几首,立刻又从鼻梁上将眼镜摘下来,和气地、但是严肃地对我说:
“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
这真是当头一棒,将我的“诗人”的美梦打破了。那天我回到住处,一发狠,把那本诗撕得粉碎,烧掉了。往后怎么办呢?摆在我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从此洗手不干,不再写旧体诗;二,一切从头做起,决定攻下难关,把旧体诗学会、写好。
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从那时开始,我读了许多古典诗歌,不仅温庭筠、李商隐,并且上溯至庾子山、陶渊明和曹孟德父子。我又非常喜欢《古诗十九首》。一直没有搬动的《辞源》也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只要课余有一点时间,我就捧起自己心爱的诗集,朗诵默念,凝神结想。我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领会每一首诗的意境,熟悉每一首诗的形式,努力加深自己对诗歌特点的理解。这样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积了近百首习作,陆续抄写下来,送给余槐青先生。余先生照旧戴上眼镜,翻了几首,这一回,他没有再说什么,点点头,把诗收下了。
过了几天,他把抄本退给我,为我指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有几处还作了修正。
对这位教务主任,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
不久我就离开了这所相当于中学的学校,走上社会,到邮局工作。我没有上过高中,也没有上过大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将学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必须钻研的学问上,努力在业余时间自修,写文章。
我觉得,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反过来,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在长期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会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
一九八〇年六月于北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忆少时读书经历,对供给食宿的“几位远房亲戚”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体现出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B.父亲“诚心真意地赞同我上学”,“不过他实在太穷了”,为下文叙述父亲忍受心里苦痛为儿子购买《辞源》作了铺垫。
C.《辞源》一书串联起了父子、师生等主要人物和买书、学诗等主要事件,使得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致显得松散。
D.作者认为上大学是重要的,但上大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之后仍要锲而不舍地钻研。
2.关于文中购买《辞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员“漫不经心”地回答《辞源》的定价,“我”和父亲却很吃惊,更衬出“我”家的贫穷。
B.读诗和写诗并不是“我”的功课,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C.“吃力地摸出”四块钱,“颤巍巍地”递给店员,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父亲的态度、眼神和动作,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冷酷”并开始反省自己,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心理。
3.文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传情达意,请举出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章修养》中说:“质朴应该是文章的本色。”本文从哪些方面实践了这一主张?请加以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错误,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中“不承认上大学的重要性是不对的”“以为上大学便能解决一切,那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对上大学进行辩证分析,并没有表明“大学也只是做学问的起点”的观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了读诗和写诗而买《辞源》,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错误。“我”为了学习古典诗歌想买一部《辞源》也是合理的,不能因为读诗和写诗不是正式功课,就认为“我”的做法没有必要。
3.答案:①将“我”的冷酷的心和父亲的爱子之心进行对比。“我”明知父亲的艰难,却坚持要买《辞源》;父亲爱子情深,终于咬紧牙关给儿子买书。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②将两次送诗的结果进行对比。第一次老余先生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老余先生认可了“我”的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听到“四块钱”的价格之后,父亲舍不得买《辞源》,“我”依然坚持要买,“父亲以仿佛是乞求的目光向我投了最后一眼。他终于从腰包里吃力地摸出四块钱,数了两遍,颤巍巍地递到那个店员的手里”,这一对比体现了“我”的任性、固执和冷酷;“我望着他:他似乎突然间老了许多。我的鼻子一阵酸,热泪夺眶而出,赶紧抱起书,扶着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和买书后的痛苦、不碰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创伤,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我”第一次将诗作送给老余先生时,他说“你不要把作诗看得那么容易呀”,委婉地批评了“我”的诗。第二次给老余先生时,他收下了诗并作了细心的指正。这一对比体现了“我”在刻苦钻研诗歌后取得了进步,刻画了老余先生客观公正、爱护学生的形象;“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忘记他”直接表达了“我”对老余先生的感激之情。
4.答案:①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全文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辞藻,遣词造句平易浅近,却能打动人心。②写人记事平铺直叙。文章写人叙事娓娓道来,不营造曲折波澜,却能平淡有味。③情感内容朴实淳厚。文章记叙往事,袒露内心,毫无掩饰;告诫青年,语重心长,情意殷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不能不买呢?”“太贵啊,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