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12 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文章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加以理解。
难点:理解读书的意义,弄清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写作背景】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阐述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从1895年起,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黑塞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黑塞的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文体知识】
随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 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伴读]③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大家也要记得时常随手下笔,将会才思滚滚。
【学习课文】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课文第一段: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明确: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形式,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界而非生存手段。
2.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
要读杰作, 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
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3.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4.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2段)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3、4段)
5.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书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性,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关爱与理解,增加人的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中“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知,黑塞只是将读书和待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C项,“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误,由材料二黄志坚的话“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可知,文中说的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项,“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魏玉山和王蒙的观点里并无读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中“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倾心于书”可知,选项把“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偷换成“读书有害”,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危害生活”。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C项,“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D项,“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
4.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读书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拟定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如“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不宜过多,以2—4个为宜”“访谈提纲中的问题避免低效率、诱导”“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提出”“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题”等,再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由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知,提问时中心要明确,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可以按照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等顺序设置问题。
5.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和专业性,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学科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需求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联系材料二最后一段王蒙的话“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内容和品质”。联系材料二黄志坚的说法“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做到四看:一看……二看……三看……四看……”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外在因素”。联系材料二魏玉山的观点“什么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