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六上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等途径,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思考想象,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初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紧扣中心词“美丽、幽雅、有趣”,聚焦“好的故事”,体会“好的故事”的灵动美和色彩美,结合相关语句,理解 “好的故事”是梦境。
教学难点: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鲁迅内心的苦闷、孤独、惶惑与寂寞,感悟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内心仍充满希望和寄托的心境,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复习回顾,导出新课。
师:前面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课文《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同时我们也仿佛感受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今天,我们再来阅读一篇鲁迅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叫做——好的故事(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疏通词句。
师:这是一篇散文诗。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时,可以跳过。那么,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呢?或者说哪些词语你不理解呢?
交流反馈,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内容详见课件。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后交流:“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一个怎样的梦境?(美丽,优雅,有趣)
3.梳理内容结构。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呢?其余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
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 (昏沉的夜)
二、品读:感受梦境,体会美好
1.“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那么,从哪些词句能够感受到这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呢?请细细品读3-9自然段,写写批注。
学生自主品读课文5-8分钟。
2.交流分享,点拨引导,想象画面,感受梦境。
预设如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1)“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出示图片,感受一天云锦的画面。
(2)“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出示动图,感受万颗奔星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美丽幽雅有趣的动态画面。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相机点拨引导:
(1)这段话,作者描写了梦中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所见到的景色。你知道这山阴道在哪里吗?
山阴道是鲁迅家乡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古代官道,环境十分清幽。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献之这样赞美山阴道上的美景: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的就是山阴道。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拿山阴道和西湖进行对比: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2)鲁迅在梦境中,见到的山阴道上哪些景物呢?一起来说一说: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3)老师感觉这些景物列在这里,杂杂的,乱乱的,应该分分类,有条理一些才好啊,所以修改了一下。出示: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竹,丛树和枯树,新禾,野花,塔,茅屋,伽蓝,鸡,狗,村女,和尚,农夫和村妇,蓑笠,晒着的衣裳,天,云,……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这样改是不是更好些呢?对比着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这样改显然是不妥的,原因有二:一是山阴道上的这些景物,本来就是自然分布的,不可能这样有条理地分类排列着;二是梦境中的事物本来就是比较紊乱的,怎么可能那么有条理呢)
(4)鲁迅只是列举了这么多的景物,并没有具体描写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你感觉到了美丽优雅有趣吗?说说看。
作者列举的这些景物,具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自然、宁静,又有生机、活力。
(5)应该怎样朗读这段话呢?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相机点拨引导:
(1)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动态的美,幽雅,有趣。
(2)出示图片,感受“参差如夏云头”的美丽,幽雅,有趣。
(3)有感情地朗读。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段话中,哪里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呢?
相机点拨引导:
(1)出示图片,感受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如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的动态美;
(2)体会“织”的有趣。想象还有哪些景物会“织”到哪些景物里面去。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地写这些“织”呢?其实就是要表达作者迷恋、沉醉于这样的梦境。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设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呢?为什么对这样的一个梦境如此迷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三、引疑:梦境与现实的反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并且感受到了,“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鲁迅为什么如此痴迷、沉醉于“好的故事”呢?
2.我们来看看,鲁迅进入梦境之前,从梦境出来之后,他所处的现实又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文本,读一读: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这几段话,都写了鲁迅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其中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找找看。(昏沉的夜)
(2)昏沉的夜,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吗?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年)如果你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所了解,可以说说看。
四、参读:借助资料读懂作者内心
1.补充一九二五年前后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五年前后的中国,军阀割据,政权动荡,民不聊生,到处都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笼罩中国大地。新文化战线被分化,曾经的热血青年,有的开始退却,有的追名逐利,甚至有的竟然背叛革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爱国“五卅运动”。
你现在读懂了“昏沉的夜”吗?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这么痴迷于一个“好的故事”吗?
2.阅读课后链接的资料,进一步加深理解。
冯雪峰和李何林的这两段文字,哪些关键句能帮助我们理解“昏沉的夜”,理解鲁迅“好的故事”?
冯雪峰: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李何林: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表面是在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和寄托……
好的故事,象征着什么呢?(美好的生活)
好的故事,又寄托着什么呢?(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3.《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猜一猜,鲁迅这本散文诗集,为什么叫“野草”呢?
联系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一想。
4.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