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6.2《再别康桥》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斓 安然无恙 高瞻远瞩 罗网
B.猝然 长逝湛蓝 眼花缭乱 挑衅
C.脍炙人口 恻隐之心 略胜一筹 竹蒿
D.戛然而止 颀长 风靡一时 虚张声势
二、句子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 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在《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构思巧妙,上阕着重写景,下阕重在抒情。其中下阕回忆抒情的领起句是:“ , 。”
(3)徐志摩《再别康桥》极富音乐美,除节奏上的韵律美外,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体现诗歌音乐美的有效形式。诗中运用顶真手法的两句是“ , ”。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 , 。被认为是 诗派的“盟主”,著有 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
(3)轻轻的我走了, ; , 。
三、填空题
5.填空。
(1)文学常识。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 、 、诗哲。著有诗集 、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 、 出版。
(2)诗歌知识。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初试验并倡导新体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了新体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等。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对于新诗形式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质疑就是: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韵律?这种质疑一方面源自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
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然而,学界对于“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比如闻一多《诗的格律》实际上把形式和格律以及韵律混同了(这也来源于西方学者的影响,包括其著名的“戴着镣铐跳舞”说都来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的《诗之研究》一书)。这种混同导致一种趋向,以为要建设新诗的“韵律”,就必定要建设新诗的“格律”。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
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甚至本身就带有比较诗学的视野。比如,郭沫若在建构“内在韵律”理论时,援引的主要是泰戈尔、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创作;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其理论术语直接借鉴英语格律诗。实际上,闻一多、朱光潜、郑振铎、王力等现代诗论家在阐述节奏问题时,多少已经暗含了比较诗学的视野。
概言之,中国现代诗律学在诞生伊始就是处于“世界之中”的,因此,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继续中国现代诗律学一些未完成的课题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其中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自由诗的节奏问题如何看待?近年来,我们分析、比较了一些英美韵律学研究的理念,并结合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初步提出了“非格律韵律”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彰显自由诗有以声韵形态表达的、严格意义上的韵律。其次,“非格律韵律”的提出,也是为了将自由诗的韵律研究置于与格律诗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凸显两者在结构形态、时间尺度、表达形式、心理效应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节奏的分层与集群理论。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节奏构造的多重因素,我们才能对自由诗的节奏进行较为贴切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用机械的格律模式去分析它。
(摘编自李章斌《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20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他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20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繁杂乱的新诗写作现状,加上学界对现代诗歌的节奏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新诗是否具有形式和韵律产生质疑。
B.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这导致了新诗“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的混淆。
C.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会激发他们的诗才,促使他们挖掘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并将之凝练为诗歌。
D.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都不应忽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要求,而应在形式的要求下寻求最大的创作自由。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格律对于诗人创作新诗的重要影响,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中国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都源自国外作品和理论,如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的“格律”理论。
C.材料一论述20世纪不同年代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强调建设新诗韵律要以“格律”为基础。
D.材料二结尾既肯定了现代诗的形式的重要性,也指出其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具有思辨意味。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格律对新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
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
C.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D.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9.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0.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说,是将格律比作脚镣,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我的秦腔记忆(节选)
陈忠实
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顶快活的事,当数跟着父亲到原上原下的村庄去看戏。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可以断定是上学以前的事。我记着一个细节,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可以断定不过五六岁或六七岁,再大他就扛架不起了。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在自己都感觉腰腿很不自在的时候,就溜下来,到场外去逛一圈。及至上学念书的寒暑假里,我仍然跟着父亲去看戏,不过不好意思坐父亲的肩膀了。
同样记不得跟父亲在原上原下看过多少场戏了,却可以断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看的戏种叫秦腔。知道秦腔这个剧种称谓,应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进西安城念中学以后,我13岁。看了那么多戏,却不知道自己所看的戏是秦腔,似乎于情于理说不通。其实很正常,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乡人只说看戏,没有谁会标出剧种秦腔。原上原下固定建筑的戏楼和临时搭建的戏台,只演秦腔,没有秦腔之外的任何一个剧种能登台亮彩,看戏就是看秦腔,戏只有一种秦腔,自然也就不需要累赘地标明剧种了。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在不知晓秦腔剧种的时候,已经接受秦腔独有的旋律的熏陶了,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袄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板胡是秦腔音乐独有的个性化乐器,二胡永远都是作为板胡的柔软性配乐,恰如夫妻。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镑和小铜镑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激起了。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无麦克风设备),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得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武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这是“四人帮”倒台不久的事。西安城里那些专业秦腔剧团大约还在观望揣摩文艺政策能放宽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关中那些县管的也属专业的秦腔剧团破门一拥而出了,几乎是一种潮涌之势。他们先在本县演出,又到西安城里城外的工厂演出,几乎全是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西安郊区的农民赶到周边县城或工厂去看戏,骑自行车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我陪着妻子赶过20里外的戏场子。我的父亲和村里那几个老戏友又搭帮结伙去看戏了。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文化大革命”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便买了电视机,不料竟收不到任何节目,行家说我居住的原坡根下的位置,正好是电视信号传递的阴影区域。我不甘心把电视机当收音机用,又破费买了放像机,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像带,不仅我把包括已经谢世的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看了个够,我的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常常要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才能满足越拥越多的乡党。我后来又买了录音机和秦腔名角经典唱段的磁带,这不仅更方便,重要的是那些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大约在我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得累了需要歇缓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看过、听过不少秦腔名家的演出剧目和唱段,却算不得铁杆戏迷。不说那些追着秦腔名角倾心倾情胜过待爹娘的戏迷,即使像父亲入迷的那样程度,我也自觉不及。我比父亲活得好多了,有机会看那些名家的演出,那些蜚声省内外的老名家和跃上秦腔舞台的耀眼新星,我都有机缘欣赏过他们的独禀的风采。然而,在我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
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有删改)
随我一起读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其中的关键字词应该是眼睛的“波光”与“情感”。
本文题目中“记忆”一词,犹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文题中的“再别”,犹如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题中的“消逝”,演奏着作者情感的主旋律。
“记忆”贯穿全文:
“我已记不得……我记着一个细节……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这是记忆中的叙述。“我起初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索类的乐器的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这是记忆中的感受。
这是记忆的“起点”——对“秦腔”的初知。
“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岁……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这是记忆的“继续”——对“秦腔”的启蒙。
“还有一次难泯的记忆……民间语言表达总是比我生动比我准确:‘这是拿关中话唱京剧哩嘛!’还有‘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的经济状况初得改善……听一段两段,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非听戏不行了”。
这是记忆的“终点”——对“秦腔”的认知、热爱。
本文作为回忆性文章,行文紧紧围绕着“记忆”两字,有详有略,有描写有记叙,有介绍说明,有阐发议论。
作者调用了多种手法写“记忆”,尤其是记叙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议论,如“点睛”之笔,给读者以启发。
如:“这种地域性的集体无意识就留给我一个空白……而且注定终生都难能取代的顽固心理。”又如:“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
作者在调用多种手法写“记忆”后,又再现了行文时的“联想”与“想象”。
文章第7段中“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成了文章中“记忆”的最后定格:“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似乎是在描述场景,又似乎是在描绘作者自己。
这就是“秦人”,这就是“秦腔”,这就是“我”。
文章结尾三段,独句成段,融入了抒情、议论,总结全文,写出了作者对秦腔的深刻感悟。
读思结合
11.根据文意,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的点拨,使作者逐渐找到欣赏戏曲的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B.作者认为,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少了点什么,让人觉得不过瘾。
C.文中写听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D.作者创作《白鹿原》的灵感,由秦腔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似有秦腔风韵。
12.如何理解文章第5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
13.结合全文内容,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对“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宴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15.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列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①。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②。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①钟惺评曰:首联第二句,“惫语,尽傲尽狂。”②沈德潜评曰:颔联第一句,“自谦实自任也。”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①黄生评曰:首联“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②钟惺评曰:颔联“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
17.依据题材,《客至》这首诗最适合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
A.送别类 B.写景类 C.状物类 D.纪事类
18.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
B.二诗皆包含见客而喜以及主客相得两个层次。
C.《宾至》来客身份尊而《客至》来客关系近。
D.《客至》较《宾至》更含蓄自然、语意蕴藉。
19.两首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着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与相关注释作多角度分析。
七、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20.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21.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22.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3.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
2.C
3.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小题1】云中鹤 南湖 “新月派” 《志摩的诗》 《猛虎集》 【小题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小题3】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5. (1)云中鹤 南湖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落叶》 《爱眉小札》 《志摩日记》 《徐志摩文集》 (2)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刘大白
6.B 7.A 8.D 9.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如第二段以闻一多《诗的格律》为例,阐述学界对“格律”与“节奏”概念经常混淆,新诗韵律研究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或:第三段以郭沫若建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为例,阐明中国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受到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②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没有才能或才能不高的诗人与才能卓越的诗人创作表现,强调形式感(或格律)对诗人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 10.①闻一多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了格律对新诗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激发其诗歌创作才华。
11.C 12.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密不可分,表达了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 13.黄土、秦人孕育了秦腔,以黄土、秦人为源,秦腔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秦腔与黄土、秦人的关系,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乃民族文化的结晶。这句话表明一个道理:忠于生活,忠于民族文化,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14.B 15.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有韧性;一生追求爱、美、自由;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他是“新月派”的灵魂。 16.①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
②从内容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突出徐志摩对中国诗歌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17.D 18.A 19.①由所处之幽僻,待客食物之粗薄,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①由“群鸥日来,可见主人公远离世俗之高洁志趣;
③所来之“佳客”及“花径不曾缘客扫”,可见主人公交友之雅;
④“岂有文章惊海内”的自谦语中暗寓以文章自许的自信;
⑤由待客之“无兼”“旧醅”“粗粝腐儒餐”,可见主人公之率真自然,不卑不亢;
⑥由“隔篱呼取尽余杯”,可见主人直率、不拘小节。
20.B 21.B 22.D 23.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