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课文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了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课文以美好的幻象和细节描写映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教学设计理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本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文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晃、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焰、富”等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交流第一至四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部分。教学重点:认识“旧、饿”等13个生字,读准“晃、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焰、富”等13个字。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小女孩的形象,交流第一至四段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教学过程一、单元简介,走进童话。1.简介单元学习要点: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生交流)2.你们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指导写“柴”字,边写边提示:此木为柴,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木”的撇、捺要伸展。你们认识火柴吗?针对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二、识字学词,指导书写。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识字学词。(1)归类识字。(2)学习多音字。(3)交流不理解的词句。3.指导写字。(1)学生观察。(2)独立书写。(3)学生评价。(4)再次书写。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根据提示理清结构。课文5—9自然段是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那么1—4段讲了什么?10—11段讲了什么?2.梳理各部分的内容。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可怜,处境的悲惨,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小女孩处境的词语,写在导学单上。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如:可怜、悲惨、孤单、美丽、穷苦、善良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找一找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划出描写擦燃火柴的句子。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圈出重点的词语。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第一次 温暖的大火炉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了自由朗读课文10-11自然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看到的 美好愿望 现实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得到家人的疼爱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四、学习第一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可怜”。1.词语概括小女孩特点。2.具体描述对小女孩的感觉。3.指导朗读,小组交流。(1)感受天气的恶劣。(2)感受人们的冷漠。(3)感受家人的冷酷。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练习书写写字表的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教学难点: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 看图回忆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学习第二部分,品味小女孩的“幸福”。1.批画五次擦燃火柴的表现,朗读体会心情的不同。2.借助表格梳理五次幻象和愿望,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3.对比愿望和现实,感受小女孩的可怜。4.交流感受,有感情朗读。5.引导认知:一根小小的火柴,不过萤火之光,可对于小女孩来说,却是如此温暖,如此美好,如此幸福,一旦靠近,便再也控制不住想要紧紧抓住,可是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所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直到最后,不顾一切,想要留住慈爱的奶奶,留住这世上曾经唯一疼爱过她的奶奶。三、学习第三部分,理解“幸福”的意蕴。1.默读质疑。2.理解幻想中的幸福。现实和小女孩的幻想截然不同。童话的结尾是这样写的。(齐读最后一段)这里出现了两个幸福,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第一个“幸福”就是小女孩幻想的美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指的是人们假想中的天堂中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生活。天堂本就是人类的幻想,最后的“幸福”其实也不存在。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1.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2.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五、布置作业1. 抄写本课词语。2. 借助学习单中的表格,给家人讲故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