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33张PPT含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33张PPT含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这幅刊于1938年5月21日广州出版的《漫画战线》上的宣传画,此画构图简单,却寓意深刻,由抗日军人组成的强大阵容充满了整个画面。在军阵中,伸出一只巨大的手指引前进方向,上面写着“统一战线”四个大字,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在“凇沪抗战”期间,面对日军陆、海、空三个方面的疯狂进攻,以顽强抵抗毙伤日军4万人,显示了中国的抗战意志。这幅名为《全民抗战》的宣传画,唤起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气。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反攻阶段
相持阶段
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
(1945.9.2)
广州、武汉失守
大反攻
“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国VS日本)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两个战场的关系
(1937.7)
(1938.10)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
正面战场的抗战 :
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为民族工业的内迁争取了时间。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初)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油画《平型关大捷》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3、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
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李宗仁将军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1)背景: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
(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
“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抗战爆发后,对于抗日战争的前途,国民党内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国民党的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苏联出兵和英美干涉,认为只要坚持打3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内,“亡国论”是没有的,但有少部分干部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准确判断和精神准备。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1938年6月开始,日军调集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双方在华中战场展开了较量,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毙伤日军近四万人。武汉失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要图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1941年12月,中国军队在此次会战中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要图
6、战时内迁(工业、高校)——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原因:方向:
影响:
日军侵略不断加深; 保存抗战力量
华北、东部沿海 → 西南西北大后方
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前线的军需和后方的民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正面战场大会战 结果 意义
淞沪会战 日军占领上海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 日军占领太原 取得首次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 日军占领徐州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武汉 将日军拖入持久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军队取胜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积极影响
请结合正面战场五大会战的结果和意义,对正面战场的作战作出评价。
①极大消耗日军实力,挫败日军速战速决企图,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敌意志。
③ 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但是,由于中日国力军力的巨大差距,正面战场军民的英勇抗战未能阻止侵略者步步深入,广大国土沦陷,中华民族仍处于危难之中。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军事大会战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是指在被日军已经占领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战场,由共产党领导,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击日伪军。所谓敌后,从字面理解其含义是“沦陷给敌人以后”。这是抗战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军事落后,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1、敌后战场的开辟
(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2)战法: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3)意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在沦陷区
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意义:①取得了重大战果,打破了日军“囚笼”。
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彭德怀
4、皖南事变
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反共倾向,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材料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一个支队9000余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回击,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
5、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①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②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使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
③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 项目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三、东方主战场
抗战特点:
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日本有110万左右的军队用于中国战场,超过了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兵力总和。到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在中国战区的兵力多达186万人,占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
正是由于中国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苏、美、英同为当时世界上坚持与轴心国作战的4支主力军,中国获得“四强”之一的称号。 ——摘自《光明报》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原因:
1、中国战场抗击日本的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战场开战最早,1931年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4、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2)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表现: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三、东方主战场
确保滇缅公路交通线(抗战输血管);解救缅甸被围英军
该路平均每日可从缅甸运输600吨物资,每日行车600辆。在3年多时间内,共运入军用物资近50万余吨,汽车1万余辆。
2、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1)贡献: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影响: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中国远征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组织了一支远征缅甸的抗日部队,共十万余人,从1942年2月开始入缅作战,到次年3月,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东方主战场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战胜利的前夜
(2)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3)召开: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4)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过程: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
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消灭日本关东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举行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2、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辛丑条约》签订
根据所给图片思考:抗日战争的意义何在?
(2)意义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 202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有的学者把中国抗争胜利的原因归纳以下公式:
中国抗争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根据以上材料并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该公式是否全面反映了抗战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实行了团结抗战。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和支持
4、海外华侨、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
课堂巩固
2、(2016.江苏卷)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展示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1、(2016.浙江卷10月)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展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B
A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A
全 民 族 浴 血 奋 战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高校内迁
华侨支援
工业内迁
战略配合
保存物质和精神基础
提供大量人力物力
抗战胜利
东方主战场
重归大国地位
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战士
民众
第一次完全胜利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