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学案(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学案(2份打包)

资源简介

[考纲解读 备考导航]
考纲解读 命题探究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常考点。重点关注各种人口统计图的分析和最新的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影响。2.考查形式: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一般在4~8分,难度系数0.6~0.7。3.热点:全面二孩、延迟退休、人口红利。
考纲下载 核心内容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合理容量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问题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一讲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________。
(2)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________。
(3)工业革命后,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________的局面。
(4)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大亚非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________阶段,世界人口总数________。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及分布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和________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________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________增长”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典型分布地区
“高高低”模式 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自然增长率____,人口增长十分____ 少数生产方式____的原始群体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____出生率,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____,人口增长____ 广大发展中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
增长下降阶段 出生率下降____,死亡率下降____,自然增长率____ 少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阿根廷
“三低”模式 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____ 西欧国家
【点拨】 (1)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最重要和关键的因素;(2)人口增长快慢不同,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
1.在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是(  )
A.出生率很低
B.死亡率很高
C.人类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
D.出生率很高
解析: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在农业社会以前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人们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的死亡率高所造成的。
答案:B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1.原因:世界各国________不同。
2.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2)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大大________发达国家。
(3)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95%来源于________国家。
3.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差异
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欧洲 北美 大洋洲 整个世界
人口增长 —— —— 差异显著
增长模式 ____ 高低高 过渡 低低低 ____
【点拨】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时,即标志着整个转变过程的结束。
2.目前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欧洲     B.非洲、欧洲
C.非洲、北美洲 D.拉丁美洲、大洋洲
解析:目前各大洲中,非洲由于国家的独立、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迅速;而欧洲由于人们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生育观的改变,人口增长缓慢。
答案:B
三、环境承载力
1.概念: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________。
2.自然环境要素:阳光、空气、________、________、生物等,其中________是影响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依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所提供的________或某种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尤以依据________进行估算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解析: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答案:C
四、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时间:________的时期内。
(3)条件: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________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________条件下。
(4)实质:所能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________、科学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
3.相对性: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________,随着环境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点拨】 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劣、地域开放程度和科技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大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影响因素多且变率大,故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特征。
4.下表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右图为该国人口增长进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万是该国人口的合理容量,35万是该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B.曲线中的M点可能是该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C.曲线中的N点可能是该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不对该岛国的人口增长加以调节,则该国的人口总数将逐渐减少
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该岛国环境人口容量为45万,对应图中的H。2009和2013年实际供养人数已超过最适宜人口数,所以M为25万,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自我校对:
一、1.(1)不断增长 (2)比较缓慢 (3)持续增长 (4)快速增长 急剧增长 2.(1)死亡率
(2)阶段性 低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低 (3)高 高 低 缓慢 落后 高 下降 增大 明显加快 较快 缓慢 下降 低 低 低
二、1.工业化进程 2.(1)较低 高 下降 高
(2)超过 (3)发展中 3.快 慢 过渡 过渡
三、1.最大人口数量 2.淡水 土地 淡水 3.粮食 粮食产量
四、1.(2)在可以预见 (3)智力、技术 物质生活水平 (4)持续供养 2.地域的开放程度
3.定值
考点一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
(1)“高高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过渡模式: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三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
2.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特征区分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年龄结构类型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0~14岁)(%) 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下)(%)
“高高低”模式 年轻型 40以上 4以下
人口出生率高 人口寿命短,死亡率高    
过渡模式 成年型 30~40 4~7
人口出生率降低 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
“三低”模式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人口出生率低 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
//////特别提醒//////
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1.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发现,2010年20~24岁、35~39岁和40~44岁三个年龄组女性人数较多,可推测其出生高峰期为1986-1990年、1971-1975年和1966-1970年,故D正确。第(2)题,1966-1970年为第一次出生高峰期,1986-1990年该部分女性达到婚育年龄,故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是因为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我国从198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此后人口政策并未放宽,直到2013年才放宽生育政策,A错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人口增长保持稳定趋势,B错误;生育观念转变会导致出生率降低,D错误。第(3)题,由图可知,该市主要年龄组女性人口均为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市人口迁出较多,并且2010年20岁以下各年龄组的女性人数较少,可推测2010-2030年人数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A错误;2010年20~24岁年龄组女性数量多,正值生育高峰,而2025年育龄女性即2010年5~14岁年龄段女童,数量较少,C错误;各年龄段人口没有负增长,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答案:(1)D (2)C (3)B
2.(2021·湖南益阳模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东北三省一直是我国的工业中心,尤其重工业发达,当时很多省份的人都到东三省来发展,彼时东三省的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而在近十多年来东北人口呈减少趋势。健康时报根据东北三省公开资料梳理发现,在2013年至2019年的6年时间里,人口持续减少。其中黑龙江减少83.7万人、吉林减少60.55万人、辽宁减少38.3万人,三省总计减少182.55万人。此外据东北三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辽宁省全年出生人口28.1万人,出生率6.45‰;死亡人口31.6万人,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长率-0.80‰;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5.73‰,死亡率为6.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吉林省全年出生人口16.32万人,出生率为6.05‰;死亡人口18.62万人,死亡率为6.90‰;自然增长率为-0.85‰。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东北地区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北地区已进入“低低低”模式是因为东北经济发达且增长迅速
②东北人口近年持续外流是该地区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③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④相比东部沿海大部分发达地区,东北就业人口相对年轻化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哪些措施能积极应对东北地区人口问题(  )
①全面放开东北地区人口生育政策
②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严寒,改善气候条件尤为重要
③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先进产业
④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者,扩大就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随着资源的枯竭,新技术的冲击,国家政策向沿海地区的倾斜,东北地区失去政策的支持和区位优势,经济逐渐衰弱,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人口外流,不是经济增长迅速,反而是经济衰弱,故排除①;东北由于经济衰弱,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人口近年持续外流是该地区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②正确;老年人口抚养比重的增加直接增加社会抚养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负担越来越重,③正确;东部沿海大部分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吸引力大,就业人口相对年轻化,而东北人口近年持续外流,年轻人外迁多,故排除说法④。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②③。故选B。第(2)题,应对东北人口问题,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效果不大,因为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故排除①;气候条件一般很难改善,②不符合题意;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可以吸引年轻人就业,减少人口外流,③符合题意;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者,扩大就业,有利于年轻人回流就业,④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1)B (2)C
考点二 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特点及判读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总结如下:
1.坐标类图
(1)柱状图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2)曲线图(折线图)
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如下图所示:
(3)三角形统计图
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然后,过图中的点沿各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作平行于各底边的线,并相交于对应边上(如图中A、B、C三点)。最后读出各交点的数据,并检验其和是否为100%。
2.结构类图
(1)扇形图和饼状图
判读时,主要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也可以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2)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①概念: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下部代表少年儿童(0~14岁),中间为青壮年(15~64岁);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②类型及特点:根据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特别提醒//////
读统计图表时可遵循如下程序:读图名→读坐标(图例)→读数据(大小、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者图图转换。
3.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1)~(2)题。
(1)1980-2015年,我国(  )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2)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1995-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低于2.1,该时期为低生育水平时期,故相对于1990年之前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A错误;由于1990年之前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因而1980-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B错误;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实际特点,C正确;我国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但自然增长率仍为正值,总人口仍呈缓慢增长态势,D错误。第(2)题,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与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少有关,并不是因为女性人口比重低,①错误;我国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大幅降低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②正确;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应该有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妇女生育观念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
答案:(1)C (2)C
4.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占比变化,无法根据图示信息比较人口总数,A错误;由图可知2016年该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足5%,不存在老龄化问题,B错误;2000年16~40岁人口占比最高,约占80%,2016年21~50岁人口占比最高,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增加了,C错误;2000年该城市2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还没有参加工作,2016年2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该年龄段多数人口已经工作,故选D。第(2)题,2000年至2016年,该城市人口平均年龄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呈加速发展态势,大量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C正确。2000年至2016年,0~5岁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误;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生育观念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
答案:(1)D (2)C
考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分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最佳人口)
实质 一个警戒值 一个合理值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限定因素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估算标准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 根据现有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等
共同点 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也不一定相同(不确定),故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5.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1)~(2)题。
“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 A-消费程度T-创造财富的技术EB-环境负担
(1)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2)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解析:本题组借助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考查影响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解答此题可在充分理解“环境负担”公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图中三个变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不难看出人均耕地减少,使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加重。通过公式中的加减号可知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四个选项中,推广良种,提高亩产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可一定程度缓解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的压力。
答案:(1)C (2)C
(2021·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题。
6.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答案:C
一、选择题
下面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过渡型,对应图2中②阶段;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甲、丙、丁三国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中①③④阶段不符。第2题,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人口受教育程度高 ,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答案:1.B 2.C
读下表,完成3~4题。
国家 美国 德国 印度 日本
出生率(‰) 14 9 25 9
死亡率(‰) 9 10 8 8
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 ②劳动力严重不足
③人口增长过快 ④人口总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表格数据可知印度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特征都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4题,印度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因而会出现人口总量大和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答案:3.B 4.C
下图是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5~7题。
5.上图乡村的人口增长现状是(  )
A.少儿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环境优美,老年人口迁入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
6.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撂荒,水土流失加剧 ②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③劳动力短缺 ④就业压力增加 ⑤环境压力减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7.上图所示乡村可能位于我国的(  )
A.浙江沿海地区 B.河南中部地区
C.西藏南部地区 D.上海郊区
解析:第5题,由图中信息显示,该乡村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少儿比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老年人口留守乡村,导致人口迁出率高,老龄化程度高;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提高了老龄化程度后,又可以提高人口的死亡率。故选项D正确。第6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迁,老年人口留守乡村,该乡村养老服务难以保障,且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就业压力减小;土地撂荒,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总人口减少,环境压力减轻。②③⑤正确,①④错误。故选项C正确。第7题,该乡村应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慢,乡村收入低,导致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浙江沿海地区,乡村经济发达,外迁现象少;西藏南部人口较少,且以少数民族为主,外迁不明显;上海郊区都已经城镇化。故选项B正确。
答案:5.D 6.C 7.B 
老年人口影子红利,是指由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口提供代际劳务支持,包括隔代婴幼儿照料、料理家务等劳动,从而使年轻人能够不离开职场,维持较高的劳动参与率,进而间接产生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有利性。下表为我国近年来老年人口影子红利变化。据此完成8~9题。
年份 劳动力贡献(万人) 全部子女影子红利贡献 女性子女影子红利贡献
GDP(亿元) GDP占比(%) GDP(亿元) GDP占比(%)
2012 2563 6746 3.18 4636 2.19
2013 2522 7271 3.13 4997 2.15
2014 2488 7836 3.10 5384 2.13
2015 2456 8406 3.02 5776 2.07
2016 2422 8952 2.99 6149 2.06
2017 2395 9423 2.97 6470 2.04
8.受老年人口影子红利影响,劳动参与率明显提高的是(  )
A.20~50岁女性人口
B.20~50岁男性人口
C.50~70岁女性人口
D.50~70岁男性人口
9.2012年以后,老年人口影子红利贡献的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A.多代同堂的家庭比例下降
B.青年人就业意愿持续下降
C.经济发展对性别要求提高
D.经济发展使老年人口减少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及,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口提供代际劳务支持使年轻人能够不离开职场,维持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因此劳动参与率提高的明显是年轻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女性子女影子红利贡献占全部子女影子红利贡献的一半以上,说明老年人口影子红利主要是提高了年轻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故选A。第9题,本题考查影响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因素。由材料可知,老年人口影子红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口”提供代际劳务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减少,使得老年人口影子红利贡献的劳动力数量减少,A正确;当前青年人就业意愿并没有下降,在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信息,B错误;我国女性地位提升,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对性别无严格要求,C错误;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人口数量增加,D错误。
答案:8.A 9.A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和对2020年人口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55岁和男性20~60岁的划分标准,标出了劳动人口的范围。读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我国2000-202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生态环境
C.经济发展 D.社会文化
11.我国城镇人口到2020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
B.劳动人口减少
C.社会养老能力发展缓慢
D.劳动人口增加
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了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因素。对比图中变化,可知20年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福利的完善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第11题,本题考查了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知识。对比两图可知,到2020年劳动人口略有增加。
答案:10.C 11.B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全面放开二孩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材料二 2014-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情况表。
年份/类别 出生人口/万人
2014 1687
2015预期 1887
2015实际 1655
(1)指出我国实施人口新政主要应对的人口问题,并简述该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对比说出放开二孩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国人口高峰值的数量和时间差异。
(3)分析全面放开二孩对我国社会经济将产生的有利影响。
(4)对比2015年预期出生人口和实际出生人口的差异,并推测其可能的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主要是针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主要从我国限制生育的政策导致出生率降低及老年人比重增加两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一中的曲线可以判断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约2025年人口达到高峰值,数量约为14.2亿人,放开二孩后约2030年人口达到商峰值,数量约为15.1亿。第(3)题,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分析其带来的有利影响,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缓解老龄化和性别比压力。第(4)题,注意既要分析预期出生人口多的原因,又要分析实际出生少的原因,联系人口政策、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等进行分析。
答案:(1)人口老龄化问题。原因:①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推移,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比重不断增大;②限制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2)数量相差约0.9(0.8~10均可)亿,高峰值时间推迟约5年。
(3)①短期内可以带动母婴消费产品的需求增长;②长期可以缓解老年抚养比,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缓解人口性别比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差异:实际出生人口远低于预期出生人口。预期较高的原因:受人口新政的刺激、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育龄人口较多。
实际偏低的原因:养儿防老等传统婚育观念的转变;养育孩子成本上升;为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考虑生育,生育意愿较低;部分70后父母生育年龄偏大,生育二孩健康风险较大。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下图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描述图中杭州人口的变化趋势。
(2)杭州在1964年之前和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
(3)杭州市政府决定撤销“控制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数据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增减、拐点出现的时间、人口总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根据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分析即可。第(3)题,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提高了杭州市人口容量,因此“控制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没有存在的必要。
答案:(1)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递增,1964年至2010年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总人口持续增长。
(2)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开放程度加大,提高了杭州市人口容量。第二讲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________的行为。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新大陆发现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________。
②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迁移活动。
迁移时段 特点 方向
19世纪以前 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________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的人口增多 欧洲变为________,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________、________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
(2)国内人口迁移
①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由________向________、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②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________”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③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________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________,人口迁移流向主要为从________向________迁移。
④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形式是________。
1.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如果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叫国际人口迁移;如果是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叫国内人口迁移。而旅游、购物及出差等,也涉及人口地理位置的变化,但是这种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D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是________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________。
2.政治因素:表现为政治迫害、________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________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________、投亲靠友、________、人口的自然变化、人的性别和年龄等。
【点拨】 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如因求学而形成的人口迁移,其决定性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巴以战争”形成的人口迁移,其决定性因素是政治因素。
2.对人口迁移经常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国家政策
C.气候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影响最大。
答案:D
自我校对:
一、1.改变其定居地 2.(1)①旧大陆 ②跨洲
集团性 大批的移民 欧洲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短期流动 迁入地 西亚 北非
(2)①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②走西口 ③人口自由 加大 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
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二、1.主要 迁入区 2.战争 3.宗教 民族 4.生态环境 5.家庭和婚姻 逃避种族歧视
考点一 不同人口迁移类型的综合分析
1.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的形式。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达(富裕)国家,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已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分析
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条件、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制度、开发工业基地、边疆建设 政策、经济因素
特点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流量大增、流向改变
流向 迁往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地区 东部迁往东北和西北 中西部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特别提醒//////
我国“民工流”现象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1.读下表,回答(1)~(2)题。
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
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
广东 1505 1 2150 1
浙江 369 2 1182 2
上海 313 3 898 3
江苏 254 4 738 4
北京 246 5 705 5
福建 215 6 432 6
天津 73 12 299 7
山东 103 10 211 8
新疆 141 7 180 9
辽宁 104 9 179 10
内蒙古 55 15 144 11
河北 93 11 140 12
云南 116 8 123 13
(1)据表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解题关键是考明确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即其所包括的省份。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属于东部经济地带,云南和新疆属于西部经济地带,内蒙古属于中部经济地带。据表可知,从2000年到2010年,表中东部经济地带省份流入人口规模明显大于其他经济地带省份,数量不均衡,A项错误、B项正确;云南和新疆同属于西部经济地带,2010年新疆流入人口180万大于云南的123万,C项错误;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10年的增长率分别约为186.9%、186.6%和309.6%,因此增速最快的是天津,D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注意题目要求是最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是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广东省位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对人口吸引力大,因此跨省人口流入最多,故选D。
答案:(1)B (2)D
2.(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2)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归纳如下:
2.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辩证分析。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特别提醒//////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紧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作用。
3.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
①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②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③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④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
①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②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③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④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先升后降,①正确;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2014年之后减少,③正确;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先持续下降,2005年之后又持续上升,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②错误;流动人口增长率是增加的流动人口数量占流动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从流动人口数量增加的情况分析,2000年之前,流动人口总数比较少,增加的流动人口数量比较多,增长率比较大,2000年之后,随着流动人口总数的增长,而每年增加的流动人口又逐渐减少,增长率逐渐减小,2014年之后出现负增长,④错误。故答案为C。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流动占比较大,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的吸引力,③正确;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总体比较低,2005年之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逐渐上升,与其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有所增强有关,④正确;全国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扩大人口流动的规模,但不是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①错误;各地户籍政策的放开对人口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图中信息不能看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②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C (2)B
4.(2021·浙江1月选考)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増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2)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15~19岁比例减少,A错误;平均年龄增大,B正确;25~29岁比例略有增加,而劳动年龄总人口增加了2000万,因此25~29岁数量增加,C错误;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误。故选B。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老化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可能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故选A。
答案:(1)B (2)A
一、选择题
(2021·山东等级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故选B。第2题,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第3题,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的支柱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故选C。
答案:1.B 2.D 3.C 
下图是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国外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国外,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4~5 题。
4.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第5题,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而大量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导致美国的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4.A 5.B
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6~7题。
6.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人口回流(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近年来,户籍制度放宽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不会促进人口回流,①错,婚姻家庭也不是近年来才有,③错。由于近年来,我国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导致人口回流明显,②④正确。C对,A、B、D错误。故选C。第7题,人口回流,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这些人中部分创业有利于带动就业,①错。人口回流,增加了农村劳动力,②错。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和助力乡村振兴,③④正确。故选D。
答案:6.C 7.D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8~9 题。
8.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9.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口的迁移方向及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第9题,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同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答案:8.C 9.B
房价收入比即住房总价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总体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房价收入比分别由2008年的22.01、8.94、10.50、7.67增长至2018年的29.85、12.40、13.70、8.82,下图为上述四省(市)常住人口增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2008-2018年四省(市)房价收入比的变化主要表明(  )
①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增强 ②住宅价格的上涨速度过快 ③居民的住房需求呈高标准化的趋势 ④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2008-2018年安微常住人口增量变化不同于其他三个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
①承接区域内的产业转移 ②人口出生率高 ③房价收入比较低 ④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0题,从长三角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来看,房价收入比上升较快,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越来越大,居民购买房屋的支付能力减弱,①错误;虽然居民家庭年收入在不断增长,但住宅价格的上涨速度更快,导致长三角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大,②正确;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大不能推断居民的住房需求呈高标准化的趋势;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地区之间的房价收入比差值在扩大,④正确;所以选D。第11题,从图来看,2008-2018年,安徽常住人口增加显著,主要是人口回流、迁移。一方面是承接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部分劳动力人口往回迁,另一方面是上海、江浙地区房价收入比高,促使长江中下游流域部分人口流向房价收入比低的地区,所以选B。当地人口出生率不高,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小,可排除。
答案:10.D 11.B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20年春运从1月10日起至2月18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示意图。
(1)说出我国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主要的特点。
(2)读图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答案:(1)春节前出现大量的返乡人流,从城市向农村流动,而春节后恰好相反。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内陆地区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但近年来贵州、安徽等原来所谓的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净流入在大幅增加,如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成2013年人口净迁入。这与我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关。
材料二 下图示意2013年我国人口迁移数据。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
(1)试分析江苏吸引安徽人口流入的优势。
(2)分析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为2013年人口净迁入的原因。
(3)说明服装产业对中西部地区未来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江苏经济水平高,医疗、教育、科研条件好,距离安徽近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原因应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第(3)题,服装产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向中西部转移会带动劳动力的回流,使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迁移量减小,同时使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答案:(1)江苏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科研等条件好;位于东部沿海,气候适宜居住;与安徽相邻。
(2)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安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受传统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3)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会导致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中西部地区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