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 唐诗五首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3.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主旨,明确写景手法,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主要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故事背景《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使之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文体知识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四、词汇积累1.字音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犊( dú ) 崔颢(hào) 芳草萋萋(qī qī) 候骑 (hòu qí) 燕然 (yān ) 荆门(jīng ) 2.释义(1)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2)徙倚:徘徊。(3)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4)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5)历历:分明的样子。(6)萋萋:茂盛的样子。(7)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8)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9)平野:辽远无际的原野。(10)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11)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12)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13)怜:喜爱。(14)暖树:向阳的树。(15)迷:使……迷乱五、古今对译《野望》:风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使至塞上》: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渡荆门送别》: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这西湖东岸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六、问题归纳《野望》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在全诗中的作用。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钱塘湖春行》1.全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春行”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3.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是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七、课文主题《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黄鹤楼愁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答:《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作者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作者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作者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神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的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惆怅无限的情感。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①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描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时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答:①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②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③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中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这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尾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降城使君题惠上人房》)2.雨中草色绿墙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桐川别业》)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答:《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从很多词语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答:对仗方面,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或四联,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比如《野望》《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均为颔联和颈联对仗。每一对仗联要求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押韵方面,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黄鹤楼》,二、四、六、八句中“楼”“悠”“洲”“愁”押韵;《使至塞上》中则“边”“延”“天”“圆”“然”押韵。粘的规则较为复杂,可不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初唐、盛唐时期,律诗尚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格律方面未必非常严格,可能有一些不合格律之处,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存在失粘的情形。又如《黄鹤楼》在平仄、对仗方面并不太严格。题组A 基础过关练一、默写(2021秋·广东茂名期中)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用几笔粗放的线条,勾勒出沙漠的壮丽景色。2. 补写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3)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4)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5)李白诗中的送别常与云彩作伴。如《渡荆门送别》是“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的奇幻多姿。二、古诗赏析(2022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期中)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B.颔联写近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C.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022秋·四川省泸县毗卢镇学校第一次月考)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开头两句引用仙人驾鹤的传说,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22秋·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中)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022秋·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兴东中学期中)7.古代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2022秋·广西梧州市新地第一初级中学期中)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绕在水上表现季节特点。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2)颔联中的“争”“啄”极富表现力,请结合句子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题组B 能力提升练(2022秋·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第一次月考)9.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1)、(2)小题。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2022秋·山东省潍坊昌乐北大公学学校第一次月考)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③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里指高空。 (1)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2)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022秋·江西省赣州地区期中)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目题。赣江竹枝词①[清]杨万立②八境台③前春水生,涌金门④外万舟横。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三月储潭⑤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危滩十八⑥前头近, 伐鼓摐⑦金赛水神。[注释]①竹枝词:源于民歌,后有许多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之精华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②杨万立: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此诗原载于《赣州府志》。③八境台:坐落在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④涌金门:章江与贡江交汇处不远,原为码头。⑤储潭:位于赣县,赣江流经储江,潭水清澈如镜。⑥十八滩:赣州至万安县间有一十八滩,每个滩礁石星罗棋布,许多滩水流湍急。⑦摐:chuānɡ,敲击;撞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春天来了,八境台前水慢慢涨起来了,涌金门外有许多商船来来往往,非常热闹。B.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江楼矗立在水边的美丽景象。C.第五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储潭水在春天清澈明亮,惹人喜爱。D.最后一句中“伐鼓摐金”四个字仿佛让我们听到当时的人们在激流中奋勇前进的景象。(2)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所以,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涌金门的繁华的。题组C 培优拔尖练(2022秋·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期中)12.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渡荆门望楚①(唐)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②。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③。今日狂歌客④,谁知入楚来。【注释】①陈子昂,四川人,这首诗是他在唐高宗年间初次出川赴长安应试途经荆门时所作,此时的作者意气风发,即将走向人生的新天地。②章台: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③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④“狂歌客”是指春秋时期楚国隐士陆通,此人性格狂傲不羁。(1)甲诗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的行程;颔联和颈联写景,颔联描写了景物 的特点,颈联描写了景物 的特点;尾联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感。(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在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2022秋·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第一共同体第一次月考)13.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甲诗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析甲、乙两诗尾联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的不同。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 唐诗五首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3.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主旨,明确写景手法,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主要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故事背景《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使之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文体知识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四、词汇积累1.字音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犊( dú ) 崔颢(hào) 芳草萋萋(qī qī) 候骑 (hòu qí) 燕然 (yān ) 荆门(jīng ) 2.释义(1)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2)徙倚:徘徊。(3)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4)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5)历历:分明的样子。(6)萋萋:茂盛的样子。(7)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8)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9)平野:辽远无际的原野。(10)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11)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12)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13)怜:喜爱。(14)暖树:向阳的树。(15)迷:使……迷乱五、古今对译《野望》:风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使至塞上》: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渡荆门送别》: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这西湖东岸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六、问题归纳《野望》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在全诗中的作用。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使至塞上》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钱塘湖春行》1.全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春行”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3.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是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七、课文主题《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黄鹤楼愁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答:《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作者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作者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作者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神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的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惆怅无限的情感。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①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描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时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答:①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②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③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中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这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尾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降城使君题惠上人房》)2.雨中草色绿墙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桐川别业》)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答:《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从很多词语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六、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答:对仗方面,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或四联,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比如《野望》《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均为颔联和颈联对仗。每一对仗联要求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押韵方面,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黄鹤楼》,二、四、六、八句中“楼”“悠”“洲”“愁”押韵;《使至塞上》中则“边”“延”“天”“圆”“然”押韵。粘的规则较为复杂,可不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初唐、盛唐时期,律诗尚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格律方面未必非常严格,可能有一些不合格律之处,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就存在失粘的情形。又如《黄鹤楼》在平仄、对仗方面并不太严格。题组A 基础过关练一、默写(2021秋·广东茂名期中)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用几笔粗放的线条,勾勒出沙漠的壮丽景色。【答案】(1)山山唯落晖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解析】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晖、萋、鹦鹉洲”等字词容易写错。2. 补写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山山唯落晖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唯、晖、啄”等字词容易写错。3.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3)王绩《野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4)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5)李白诗中的送别常与云彩作伴。如《渡荆门送别》是“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的奇幻多姿。【答案】(1)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2)绿杨阴里白沙堤 (3)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云生结海楼【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鹦鹉、薇、馨、盈、致”等字词的正确书写。二、古诗赏析(2022秋·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期中)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B.颔联写近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远景。C.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D.这首诗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1)B(2)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的树叶枯黄之景,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色,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有误,应该是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近景。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指出诗中寄寓的诗人寂寞的感情。“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景中含情,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2022秋·四川省泸县毗卢镇学校第一次月考)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开头两句引用仙人驾鹤的传说,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引出黄鹤楼;突出黄鹤楼的历史悠久;表达作者内心的失落;增添黄鹤楼的神秘色彩。(2)思乡(思家念亲)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首段作用的能力。文段开头的作用一般是:①统领全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营造氛围;④开篇点题;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这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据此分析答题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022秋·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中)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2)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解析】(1)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有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2)这是道理解古诗中心的题。古诗中心通常在最后两句中可以看出,古诗中的关键语言,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诗人在萧关逢候骑,可看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的愤懑之情。(2022秋·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兴东中学期中)7.古代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展现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答案】(1)C(2)示例: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涌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有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思是: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这一句写的是远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故选C。(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描绘画面时应有月亮像明镜一样,云彩结成海市蜃楼的字眼。(2022秋·广西梧州市新地第一初级中学期中)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绕在水上表现季节特点。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2)颔联中的“争”“啄”极富表现力,请结合句子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答案】(1)C(2)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时节美丽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有误,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D.有误,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并非是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两个动词,一是“争”,一是“啄”,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描写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题组B 能力提升练(2022秋·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第一次月考)9.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1)、(2)小题。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答案】(1)偏僻(或:险峻) 宁静(或:安宁、祥和)。(2)“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金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砦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2)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年年”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年年避营马”就是每一年都要到这阳兴砦里面来躲避蒙古的骑兵来抢夺马匹。由此可见,一是蒙古士兵掠夺之勤、之凶,表明战乱不断;另一方面,年年的躲避也表现出金国此时国力之弱,对蒙古的掠夺无计可施,也表明了阳兴砦之偏之险,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仇恨。(2022秋·山东省潍坊昌乐北大公学学校第一次月考)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③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里指高空。 (1)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2)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示例:选取“湖外草”“海东云”“莺”“鹤”等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2)尾联“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颔联“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中,“碧”“红”是实写,“湖外草”“海东云”是虚写;颈联“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莺相和”是近景,属于听觉描写,“鹤数群”是远景,属于视觉描写。诗人将“湖外草”“海东云”“莺相和”“鹤数群”等几种景物放在一起描写,写出了一派生机的巫山景色。(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结合全诗,可知尾联蕴含了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也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之情。(2022秋·江西省赣州地区期中)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目题。赣江竹枝词①[清]杨万立②八境台③前春水生,涌金门④外万舟横。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三月储潭⑤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危滩十八⑥前头近, 伐鼓摐⑦金赛水神。[注释]①竹枝词:源于民歌,后有许多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之精华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②杨万立: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此诗原载于《赣州府志》。③八境台:坐落在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④涌金门:章江与贡江交汇处不远,原为码头。⑤储潭:位于赣县,赣江流经储江,潭水清澈如镜。⑥十八滩:赣州至万安县间有一十八滩,每个滩礁石星罗棋布,许多滩水流湍急。⑦摐:chuānɡ,敲击;撞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春天来了,八境台前水慢慢涨起来了,涌金门外有许多商船来来往往,非常热闹。B.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江楼矗立在水边的美丽景象。C.第五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储潭水在春天清澈明亮,惹人喜爱。D.最后一句中“伐鼓摐金”四个字仿佛让我们听到当时的人们在激流中奋勇前进的景象。(2)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所以,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涌金门的繁华的。【答案】(1)B(2)诗中第二句中“万舟横”写出了涌金门外泊船无数,“十里轻风打缆声”一句中的“十里”说明停船之水路长,“乱鸦飞处落帆频”中一个“频”字也说明船帆多,这些都表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三四句“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景。(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到一处即给分。题组C 培优拔尖练(2022秋·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期中)12.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渡荆门望楚①(唐)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②。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③。今日狂歌客④,谁知入楚来。【注释】①陈子昂,四川人,这首诗是他在唐高宗年间初次出川赴长安应试途经荆门时所作,此时的作者意气风发,即将走向人生的新天地。②章台: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③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④“狂歌客”是指春秋时期楚国隐士陆通,此人性格狂傲不羁。(1)甲诗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的行程;颔联和颈联写景,颔联描写了景物 的特点,颈联描写了景物 的特点;尾联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感。(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在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1)阔大 平静、辽阔、高远(2)甲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乙诗“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中,作者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气。【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甲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据此分析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比较了解。甲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乙诗“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意思是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这里,作者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春秋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他曾在《凤兮歌》中,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讽刺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陈子昂引以自比,充分表达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气。(2022秋·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第一共同体第一次月考)13.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甲诗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析甲、乙两诗尾联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的不同。【答案】(1)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2)甲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乙诗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此题要紧紧抓住甲诗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主要意象“莺”“树”“燕”“泥”,根据这些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示例:早春的野外生机勃勃,在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们唱着歌,上下翻飞,正在争抢着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不知来自谁家,在精神抖擞地啄衔春泥,它们正忙着筑巢。(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情感。甲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最爱”一词直接写出了诗人对湖东沙堤的喜爱,属于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乙诗尾联“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的意思是: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春色虽好,但作者想到自己又老又病,不禁情绪低落,内心苦闷。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属于以乐景衬哀情。结合注释“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看,表达了诗人被贬后抑郁消沉的情绪。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学案(原卷版).docx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学案(答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