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俯仰背侧立风格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俯仰背侧立风格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俯仰背侧立风格
教学目标:
一、掌握拍摄角度的概念、分类;掌握拍摄角度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特 点;掌握拍摄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二、能从拍摄角度对电影进行主题分析。
三、通过欣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主动关注 和思考人生,学会勇敢面对生活的困惑和人生的迷茫。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平视对方进行沟通,只有在特殊场合方仰视对方或者俯视对方。鉴于艺术来自生活,影视创作也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情感,阐释影片主题,树立影片风格。
二、拍摄角度相关知识
(一)垂直变化
镜头拍摄角度是物体被摄的角度,通常能够代表某种对题材的看法,是电影影像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影片创作中,拍摄角度略有变化,可能象征某种含蓄的情绪渲染,如果角度变化趋向于极端,则代表影像的特殊意义。镜头拍摄角度的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从垂直变化来看,有仰角、平角和俯角;从水平变化来看,有正面、侧面和背面。
现在,我们先认识一下仰角、平角和俯角。平角。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平角在电影画面中是比较常用的镜头角度,符合正常情况下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具有平稳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就是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吴贻弓的影片《城南旧事》描写了小姑娘英子在北京的生活,为了刻画好英子,影片除了采用许多儿童的细节和语言外,它还采用大量的低平角。就像我们看街上人走路,看到的不是人的全貌,而是人的下半身。还有马和骆驼,我们看到的是马腿和骆驼腿。这里,就是摄影机降低了自己的机位,与小英子的视线合一,用英子的视角看世界,感受世界。还有动物的视角,美国电影《玩具总动员》中,摄影机的角度以玩具和动物的角度观看事物,也压低了平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仰角是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的下方,往上拍摄角色的角度,这往往用来表现角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冬冬与小美的故事,小美要出国了,喜欢小美的冬冬想去送送她。可是,巷子里邻居们需要用他们家电视看女排比赛,电视信号不好,需要冬冬站在房顶举着电线杆,接收信号。冬冬想了各种办法,都不能保证信号充足。无奈之下,冬冬只能一直举着电线杆。直到小美来给他告别,冬冬直接丢掉电线杆去找小美。这时小美跟着妈妈远去,冬冬本来要追过去,可是听到邻居们喊着,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一股爱国情怀激越起来,看着小美远去的身影,含着复杂的眼泪,飞奔回去,像英雄一样举起电线杆。在这里,导演运用仰角赞美冬冬,彰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俯角与仰角相反,指摄影机镜头视觉轴线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这种拍摄方式会减少被摄对象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及卑微。《狮子王》中刀疤误导小辛巴,导致国王去世,刀疤站出来强调是辛巴害死国王,辛巴无比惭愧。这样运用了俯角拍摄辛巴,体现辛巴内疚的心态。辛巴长大回来,刀疤向所有动物宣称辛巴杀害了国王,辛巴无比内疚。这里也用了俯角,来衬托辛巴的自我感受。在《勇敢传说》中,中世纪苏格兰公主梅利达在接受母亲传统习俗的教育时,运用大量俯角拍摄梅利达,表达出梅利达被传统束缚的压抑感;不过公主也有休息的一天,当这一天到来,梅利达拿起自己的弓箭,骑着安格斯奔向森林深处,自由奔放的玩耍一天。这里呢,多次运用仰角来表现梅利达快乐的心情。
(二)水平变化
从水平变化来看,有正面、侧面和背面。正面角度显得被摄对象庄重、正规,能较准确、客观、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审视“梦中情人”米兰的照片时,导演采用正面进行拍摄,可窥探出马小军与“梦中情人”的深层交流。当马小军守候“梦中情人”出现时,正面拍摄马小军站在窗前若有所思的望向远方,就像伟人凝视故乡一般,表现出马小军等待“梦中情人”出现时的庄重心态。
背面与正面相反,主要呈现的是人物的后脑勺,看不到人物的面部表情,却制造了悬念,给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导演就用动作细节和背面角度表现辛德勒的出场,制作辛德勒身份的神秘效果。
侧面角度能够使被摄对象显得真实、自然。比如在电影《悬崖之上》结尾部分,特务们枪杀共产党员的几个镜头中,拍摄所谓被陷害的特务表情时,观众只能看到他的扑朔迷离,无情感无信仰可言;拍摄共产党员张宪臣时,他仰天深吸一口气,并露出欣慰的一笑,能够让观众看到他情感和思想的流淌;在这里,导演均运用了侧面,将人物表现的真实、自然。在拍摄隐匿在特务中的共产党员周乙时,导演运用正面,弱化表情变化,突出他的面无表情和冷酷,可惊动的手臂瞬间将人物立体化了。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同镜头角度的运用把现场气氛和人物复杂关系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三、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相关情况
(一)基本信息
导演:姜文。
编剧:姜文、王朔。
主演:夏雨、宁静。
上映时间:1995年。
获奖情况:第 51 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 33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奖。
(二)剧情简介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北京城里,铺天盖地的红旗和毛主席语录浸渍着人们的心灵和肌肤,忙着“闹革命”的大人没空理会孩子们。在北京部队大院里藏匿着几个充斥着旺盛荷尔蒙的孩子,他们用各种方式释放年轻人独有的内心激情。
(三)主题阐释
《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要介绍一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对友谊的真诚,对性的窥视,最终实现自身的蜕变,走向成熟的故事。影片以纪实的风格,夹带有荒诞的感觉,以回忆的形式将现实和幻想杂糅在一起,并制造出些许的悬念,与观众展开情感交流。
影片中,在欢天喜地、手舞足蹈的秧歌中, 几个孩子奔跑着,为军人送行,为军人祝福,为军人歌唱。在欢欣鼓舞的情景下,以马小军为代表的少年们游离在房顶,期待梦中情人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马小军终于窥视到“爱神”闪烁的影子。
另外,面对扑朔迷离的爱情,马小军满怀对女孩的好奇,虽冲破了藩篱,却破坏了略带些暧昧的友谊。对马小军来说,这是抹不去的创伤,却也是一次重生。
四、从镜头角度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平角
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少年时期与伙伴们在一起时,基本运用的都是平角,还有就是遇见人生中的爱情时运用的也是平角。可以见得马小军面对友情和爱情时的平衡心态和平等地位。当面对父母时,母亲因马小军没有按时回家,父亲久久不能回家咒骂马小军时,以及父亲突然归来,碰见马小军与米兰在家,训斥马小军时都采用平视的角度,可见长大后的马小军尽管会遭受父母咒骂和挨打,可他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父母失去了儿时崇拜之情。
另外,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导演会压低平角,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少年时的马小军发挥自身技能偷开别人家锁,遇见的小小意外,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小孩走来。马小军窝着,躲在桌子后面。老人将篮子放在桌子上,小孩看到桌子后面的马小军。在此,导演采取小孩的平角,体现出马小军以各种形式释放欲望的幼稚。
(二)仰角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第一个镜头是从高空移动到仰视毛泽东雕像,这既是影片中人物敲锣打鼓走近的主观表现,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在马小军跟随母亲欢送父亲到贵州参加“三支两军”时,马小军与伙伴们在楼上迎面跑来,紧随是仰视拍摄马小军母亲张望,喊着马小军的名字。在此,仰视不是传达马小军母亲具有怎样的权威性,而是以马小军童年时的视角回忆母亲,显得那么高大,同时,也体现出马小军或者导演对母亲的尊重。马小军父亲即将登机时,转身回视时,也是以仰视来拍摄,可告诉我们马小军对父亲的敬仰,对父亲作为军人的崇拜之情。
外景中仰角拍摄的背景往往是天空,内景仰角拍摄的背景往往是天花板,来衬托表现对象。比如马小军与伙伴童年的最后一场戏——玩扔书包,导演采用仰视拍摄马小军他们往空中扔书包,书包飞出画外,伙伴们抬头仰望着天空,可见伙伴们渴望高处,对自由的向往,也传达出那时童年的一种特殊体验。少年马小军与伙伴们骑着自行车从街道穿过,导演采用正反镜头仰视拍摄,可见七十年代北京城的空旷及马小军他们获得空前自由,暂时统领这座城市时的快乐心情。
(三)俯角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教室风波片段,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一直用俯视的主观视角看向学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学生处于被控制、被掌握的地位。而马小军制造出万能钥匙,潜到别人家中,玩弄望远镜时,远远地偷窥到老师从教室出来,与女老师说笑,后进入厕所方便,无比兴奋。在此,导演运用长焦镜头俯拍来凸显马小军占据高处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还有马小军他们混进电影院看《罗马之战》,因影片中有亲吻和裸露镜头而被批判为“腐化”和“苏修”,禁止孩子们观看,在此,导演采用广角镜头俯拍以批判电影为名的成人家长们,以此来窥探当时人们违背人性的扭曲心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现外面露天公开放映影片《红色娘子军》和《列宁在一九一八》的镜头时,导演采用了略微仰视的拍摄角度,可见打着批判为名的领导干部为群众和孩子们指定的健康电影都是富有革命含义的红色影片。只有观看这种红色电影,群众才会每天以崭新的面貌面对生活,孩子们才不会给家人和社会带来问题。
(四)正面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审视“梦中情人”米兰的照片时,导演采用正面进行拍摄,可窥探出马小军与“梦中情人”的深层交流。当马小军守候“梦中情人”出现时,正面拍摄马小军站在窗前若有所思的望向远方,就像伟人凝视故乡一般,表现出马小军等待“梦中情人”的出现时的庄重心态。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这样一片段,马小军为了彰显自己的英雄气概,误伤了无辜的人,引起桥下打群架的事件,带着武器,开着军用卡车,在此导演采用正面略微仰角全景拍摄,创造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与对面谈判的正反打镜头,正面平角中景拍摄,传达出马小军与伙伴们全神贯注倾听动静,时刻准备迎战的心情,突出彼此的紧张感。紧接几个镜头,伙伴刘忆苦不小心开枪,引起一阵混乱,正面平角拍摄对面往这边跑来,紧张气氛瞬间推向高潮。这时接插入镜头,火车穿过,带有一种压力感,接着正面平角拍摄马小军的特写镜头,不自然跳动的眼睛,体现出马小军内心的不安。随后,正面拍摄三位谈判人互相搭肩的友好镜头,镜头之间情绪的强烈对比,增加了戏剧性。
(五)侧面和背面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影片主人公马小军闲来无聊,在街面闲逛,遇见梦寐以求的女孩米兰,远远地望着她远去。在这里,米兰的首次出场,导演采用背面来表现,突出这个人物在马小军和观众心中的神秘感。马小军紧紧地跟在米兰后面,期待看到米兰的样子。米兰觉察到马小军的跟踪,回头观察马小军的举动。这时,观众跟随马小军看到了米兰的侧脸。在马小军的呼喊下,米兰转身注视着马小军,后侧面的逆光打在米兰身上,衬托出她自信而又充满生气的成熟状态。从背面、侧面到正面的过渡正是导演向观众解开人物神秘感的过程。
还有,主人公马小军起初接触到米兰时,也采用了“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艺术效果。马小军躲在床底下偷窥米兰,除了低角度拍摄之外,导演还采用了背面角度表现米兰的首次出场,表现马小军青春期的特殊心态。
(六)拍摄角度与镜子
苏牧在《荣誉》中说到,镜子是冥冥中洞察一切的一双眼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第一次照镜子时是撬开父亲的抽屉后,戴上军章,对着镜子走正步,行军礼,流露出对英雄气概的追求。第二次照镜子是在朝鲜军协奏团访华时,马小军与伙伴们蹲坐在石柱上闲玩,邂逅女孩,被警察带走,并被训斥一顿。为了报复“派出所的人”,马小军对着镜子把自己看成假想敌,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因此镜子如同“银幕”,不仅映照出世界、生命和人生,也可借助电影镜头来书写内在生命的真实。
第三次照镜子发生在马小军母亲因父亲极少回家,马小军极晚回家而大发脾气时,马小军并不为母亲情绪所干扰,侧对镜子做鬼脸,可解读出那时男性的天然野性。第四次照镜子在马小军去找米兰时,炎热的夏天,马小军站在撩拨着头发无意间露出身体的米兰面前,对着眼前的镜头做鬼脸,可见米兰对马小军来说,也许只是释放荷尔蒙的对象。
五、布置作业
如果有一天你与儿时好友竞争同一岗位,你将如何抉择,请拍摄一组照片讲述这样一则故事。
要求:
1.至少12张照片;
2.结合人物情感变化采用不同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