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运筹帷幄掌乾坤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运筹帷幄掌乾坤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运筹帷幄掌乾坤
教学目标:
一、通过赏析优秀电影,了解导演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二、在日常生活的观影、摄影、视频拍摄中,能够用导演思维去赏析影片、记录生活。
三、通过赏析优秀电影及实践创作,提升学生把控全局的意识,培养其责任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题解
电影虽然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但从其发展的过程上看,不难发现个体的贡献却是形成电影艺术的关键,这些个体中的代表就是电影导演。导演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统帅,要全面掌控电影的前期筹划、拍摄、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对电影的创作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导演相关知识
电影的导演工作,包含在下列三个阶段。
一是筹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导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剧本的修整。无论是自己创作的剧本,或是别人创作的,或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的,都得在分镜拍摄之前经过一番修整。其次还要完成演员的物色,工作人员的选定,场景的设计与勘查,工作日程的排定等工作。
二是拍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镜,没有分镜,电影就无从拍起。分镜必须了解电影的特性,诸如电影的映像时空、音响、剪辑等,才能把剧本中的戏剧内容,用映像表达出来。正式拍摄时,首先根据预先分好的镜头,在实景中察看场面的处理与镜头的运用是否适当,然后再进一步地去指导演员演戏。具体拍摄的方式有二,一为主戏式,一为三迭式。前者将一场戏从头到尾用一个镜头连续拍完后,再分别拍摄所需要的其他镜头。后者则将一场戏所需要的镜头,按分镜表,或顺序地,或跳拍地拍摄下来,但每个镜头与每个镜头之间的头尾动作要重叠,以求剪辑后的流畅性。
三是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剪辑。经过拍摄下来的所有镜头,或由导演本身剪辑,或由导演在旁指导剪辑师剪辑,也有任由剪辑师剪辑后再由导演修正。把片子剪好了以后,根据剪辑的原则,导演接着去指导影片的配音工作。配音完成后,导演的工作就告一段落,除非在冲印时还有特别要求。
三、影片《百鸟朝凤》相关情况
(一)基本信息
导演:吴天明。
编剧:吴天明、罗雪莹、肖江虹。
主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
上映时间:2016年。
获奖情况: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第1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
(二)剧情简介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老匠人,他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现在焦三爷老了,他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
最终人品端正、忠守唢呐匠人德行的游天鸣被选为新的唢呐班主,然而传统音乐却被“洋乐器”的入侵搞得难以为继,而班子里的其他人也开始进城务工,唢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师父墓前,天鸣深情地吹奏起千古绝唱《百鸟朝凤》。
(三)主题阐释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民间匠人对民间传统艺术忠贞守候的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匠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影片熔铸着导演吴天明对人生、对电影的深切感悟,亦表达了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颂扬为挽救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匠人,呼吁人们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生存环境和现状。
在焦三爷等唢呐匠人看来,“唢呐”不仅仅是演奏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乐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从焦三爷到游天鸣,从焦家班到游家班,传承的不仅仅是吹唢呐的技术,更是对艺术的热爱与坚守的毅力、对信仰的传承与发扬,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骨髓的传承。作为无双村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匠人,焦三爷对自己的职业敬重又热爱,在他眼里,吹唢呐是老祖宗传下来永不能缺失的手艺。他一边恪守自己的道德观念,一边身体力行的捍卫着唢呐的尊严。焦三爷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即使是在遭到西方文化冲击光景异常惨淡时,依然拖着生病的身体吹起唢呐与西方乐器背水一战。
在挑选接班人时,焦三爷认为刻苦坚韧、秉性纯良的品性比天赋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游天鸣,他相信,只有像游天鸣这样善良淳朴、品德端正、努力坚毅的人,才能将唢呐的精神真正传承下去。游天鸣从师傅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唢呐,也不只是焦家班,他接到的是一份责任,是将唢呐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责任,是对艺术的坚守。
四、《百鸟朝凤》导演分析
对于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吴天明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他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却少有人能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厚重人文内核、浓郁乡土气息的《人生》《老井》《变脸》等影片均出自吴天明之手,而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也是在他的鼎力扶持下才得以佳作问世成就辉煌。奇妙的是,片中焦三爷用生命坚守唢呐技艺,似乎也映射了生活中吴天明导演对于电影事业的坚守。2014年3月4日,电影制作完成后不久,吴天明溘然长逝,和片中的焦三爷一样,这部凝结着吴导心血的《百鸟朝凤》成为了他电影生涯的绝唱。焦三爷把唢呐看得比命还重,他说唢呐要吹到人的骨头缝里;而吴天明则把电影看得比命还重,他要把电影拍到人的心缝儿里。《百鸟朝凤》延续了吴天明导演以往的风格,有着较深的内涵,温厚而朴实,对影像赋予文化启蒙基因,试图通过时代变革折射中国文化走向。
(一)乡土叙事的延续与绝唱
在中国电影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讲述乡土故事的作品,如《喜盈门》《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人生》《老井》《香魂女》《秋菊打官司》《那人那山那狗》《沉默的远山》等,他们或者凭借对乡土生活的准确把握,或者凭借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乡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记忆多少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知。吴天明的《人生》《老井》是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百鸟朝凤》反映的是中国农村老艺人的生活窘境及人间真情的真实。吴天明坚持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极力刻画在自然环境中保存的真正的人性,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的人物和生活更加真实可信,让观众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一方面用近乎诗化的画面展示了乡村特有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和劳作的快乐,另一方面,他又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影片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了导演的思虑和情绪,也触摸到了大时代的诸多症候。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从某种程度上讲,《百鸟朝凤》也是吴天明导演自己的传记。片中焦三爷将唢呐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以及始终坚守匠心的精神,正是现实中吴天明导演培养第五代导演和一生都保持电影人初心的写照。也正因为对匠人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吴天明导演才能拍出这部内涵深远的影片。
影片中,吴天明导演延续了一如既往的写实风格,展现了黄河岸上深厚的乡土人文和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同时他不负第四代导演一直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自己对民俗文化的思考和忧虑融入到影片中,对当今民俗文化逐渐消逝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种民俗文化的流传,离不开人们的传承与坚守,在传承与坚守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境或磨难,使得传承与坚守之路充满了艰辛。唢呐匠,传承的是吹唢呐的技艺,坚守的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规矩、精神和信念,尤其在《百鸟朝凤》所设置的唢呐关乎人们婚丧嫁娶的背景下,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以徒弟游天鸣的视角,展现了两代唢呐匠的传承与坚守。整体来看,影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唢呐技艺的传承,后半部分讲唢呐匠的坚守,但两部分并非割离开来,而是相互交融,传承中有坚守,坚守中有传承,共同构成了唢呐匠的匠人精神。
(三)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在影片《百鸟朝凤》中,唢呐曲调与死亡祭奠规格相匹配,是对人一生道德和价值的总体评判,能够得到唢呐匠在葬礼上的评价,再吹奏一曲《百鸟朝凤》,是很多农村人一生的梦想,即所谓“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在朴素的乡土村落中形成的集体文化认同。唢呐代表的是黄河边上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伦理,它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规范。唢呐匠人焦三爷对唢呐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乡村传统伦理的维护,而唢呐的消亡实际上意味着他固守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溃散。
焦三爷代表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人,在市场经济下,面对时代的变革,固执地困守在自己的时代中却又被社会洪流裹挟着前行的一类人。他们面对社会巨大的变革,想要坚守自己的伦理、信仰,却被社会洪流裹挟着前行,变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在社会的巨变下,他们不仅要忍受信仰坍塌的失落和苦痛,还要承受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下降的伤痛。《百鸟朝凤》对焦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实质上是对这一类人伤痕的无声展示与诚挚哀悼。
五、布置作业
选择最喜爱的一位电影导演,对其创作进行理性、客观的评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