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移步换景别样美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移步换景别样美 教案 《精品电影赏析(第二版)》(高教版)

资源简介

(
《精品电影赏析》教案
)
第四单元:移步换景别样美
景别
教学目标:
一、掌握电影景别相关知识。
二、分析电影《邓小平》的景别。
三、提高电影视觉审美能力,培养改革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四、能够拍摄不同景别的镜头,推动人物刻画和叙事表达。
教学过程:
一、题解
电影依靠画面组接来完成叙事,其中景别在人物刻画和叙事表达中具有特殊作用。景别变化产生的生活依据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距变化,通过摄影镜头变焦或者与拍摄对象距离拉近拉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节奏,渲染气氛,身临其境。
二、影片《邓小平》相关情况
(一)基本信息
导演:丁荫楠
编剧:龙平平、高屹
主演:卢奇、王苏娅
类型:传记类影片
上映时间:2003 年 5 月
电影获奖情况:第 23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 卢奇;第 7 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华语故事片(提名)。
电影《邓小平》是邓小平的传记片。传记片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讲述的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不同于虚构电影故事,传记片让我们和古往今来的名人、伟人、传奇人物们无限接近,从而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启迪自己的人生。
邓小平(1904.8.22-1997.2.19),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使中国走向富强,影响了世界。
(二)剧情简介
《邓小平》这部传记影片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20世纪70 年代末至90年代的20年间政治领袖邓小平的思想理论和重要活动。剧情从1976年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讲起,随后“四人帮”被打倒,遭受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磨难的中国,再一次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抉择。邓小平以72岁高龄,众望所归再次被推上政治舞台。他复出后重视科技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电影中他重新起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的专家、教授,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他破除“两个凡是”思想迷信,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深入城乡调研,致力发展国民经济。支持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访日、访美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对外开放,搞深圳特区、创建沿海开放城市,杀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的“血路”。在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上,与撒切尔夫人会晤,促成中英签署香港回归联合声明。晚年邓小平虽从一线退下来,仍心系国事。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之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三)主题阐释
电影《邓小平》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20年间,邓小平与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以改革开放的雷霆之力,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智慧,承担起了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推动中国走向快速发展道路。
三、景别分析
(一)景别与人物形象塑造
1.全景分析。电影中有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商香港回归的场景。这是邓小平实现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宏伟构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邓小平晚年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两人会见时,电影采取了中景景别,清楚地再现了邓小平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一席谈话结构严密,堪称外交史的经典之作。他指出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的期盼,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电影中这个片段非常简练地表达了这次谈话非一时话语的胜利,而是通过 1997年主权交接、1997年后香港一国两制管理、1997年前过渡期安排三大议题,系统表述了香港回归的完整含义,勾勒出我国收回香港主权不容改变的历史走向,使观者扬眉吐气。两人背后的的巍巍群山大幅国画,则巧妙地彰显了我国收回主权的坚定意志。
2.远景分析。影片中邓小平退休后与夫人林间漫步的远景镜头,配以舒缓音乐,表现了邓小平率先垂范,打破干部终身制,提前退休的胸襟,也展现了邓小平家庭生活温情的一面,从而多角度塑造人物。
3.近景与远景共用的效果分析。电影中有一段 1978 年10月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的情节。这是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当时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边参观,一边对比,勾画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
电影中的景别处理较为巧妙,新干线列车(高铁)内是邓小平的侧面近景镜头,急驰的列车车窗外则是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好比一副远景镜头,从而形成了窗外远景与车内近景的相互映衬。这时画外音传来邓小平坚定的 “新干线,我们也要有。”这是远见卓识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中国发展的雄心壮志。正是自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步入奋起直追的快车道,今天,中国高铁不仅遍布广阔的神州大地,更延伸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名片。
(二)景别与叙事表达
1.远景分析。作为大国领袖,邓小平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影片较多地使用远景以展示恢弘的改革气势。比如开放沿海城市,就是以集装箱密集的海港远景镜头来展现,同时也寓意了改革开放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勃勃生机,从而较好发挥了远景画面渲染气氛的特点。如同绘画艺术“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电影中远景画面也是注重取势,全局展示沿海城市开放的规模、气势。
2.景别组合与叙事。景别是影像叙事的基本元素。这里以电影《邓小平》最后一组景别镜头来分析。电影中汽车在上海外滩驶过,接下来切入一个杨浦大桥的远景。镜头由高而下,大桥的斜拉索在蓝天白云下交织成一幅现代建筑的图像。随后,镜头摇下展示大桥题词“杨浦大桥”,这是邓小平94岁高龄时题写的桥名,大桥整体形象逐步展示。然后贴近地面,桥上参观人群成为画面主体,切入邓小平画外音“喜看近日路,胜读十年书”。随后,切入邓小平的全景镜头,他向观众缓步而来,说到:“这不是在作诗,这是我的心里话。”
随后拉近的中景、近景镜头使邓小平成为画面主体。画面转换为近景后,镜头又缓慢从邓小平身后抬高,转向江畔高楼林立、水中巨轮游弋的黄浦江。画外音说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句话是英文版《邓小平文集》序言中的内容,这里的两个远景,先是选取上海改革开放的标志建筑,同时也是邓小平题词的杨浦大桥,最后是繁华畅通的黄浦江,向观众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成就,形成呼应之势。中间切入邓小平移步大桥的中、近景,质朴真切的话语,让观众看到一位挚爱祖国与人民、朴素的领袖形象。最后,在空阔江面上,画面出现字幕“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邓小平去世的消息给观众带来无尽的缅怀,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们被心系祖国人民的领袖所感动。
四、知识点小结
(一)电影景别
电影景别是指摄影机在距离对象不同距离,或者用变焦镜头拍摄的不同范围的画面。电影的景别一般主要分为五种: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的大的环境)。
景别是电影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决定着画面的形象质量和表现张力。电影影像是不同艺术效果景别组合而成的。
景别运用要实现好的效果,导演或拍摄者的主题思想要明确,思路要清晰,对人物、景物理解要深刻,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拍摄的距离与范围。电影为了适应人们观察时心理、视觉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着镜头的景别,镜头模拟人的视角在仰观俯察。
(二)电影景别与内容关系
景别的单个画面仅仅是一种视觉形式,人们需要和内容相结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排列组合,这样景别就对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现代电影中,景别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优秀的导演或拍摄者都更加重视强化叙事镜头的观念,从叙事内容、叙事重点、环境造型等多个方面选择相应景别。景别的一般表现规律是:内容如重要,景别通常采用中景、近景景别;反之,则采用远景、全景景别。不过这是常规的方法,有些具有特别意义的景别反其道而行之。
(三)电影景别的作用
不同景别可引起观众不同心理反应,一般来说,特写出情绪,近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景表现人物交流,全景出气氛,远景显意境。景别由近到远,可把观众视线由细部引向整体,更加适宜于表现深远的景致或低沉的情绪。景别由远到近,可表现逐渐高涨的情绪和情节。
电影中景别的衔接有:一是逐步式组接。基本分为两种类型。接近式:由远及近----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离式:由近及远----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二是跳跃式组接,打破了上面的规律,将景别进行自由组合,
观众通过景别变化及切换速度的快慢来感受整个电影的节奏变化。
(四)利用景别提高影像叙事效果
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电影不是利用摄影机把事件一秒不差拍摄下来,而是要再加工达到艺术效果;不是对现实世界忠实重现,而是要重新建构新的时空。要擅长以景别表现内容,将现实世界重新裁切,应学会运用电影景别这种具有高度艺术特征的表达方式。
五、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微电影剧本的景别设计。
要求:
1.能恰当反映微电影情节。
2.能有效塑造人物形象。
3.有创新创意思维和艺术审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