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精品电影赏析》教案)第六单元:三分九宫有奇趣——构图教学目标:一、掌握电影构图相关知识。二、分析电影《一九四二》的剧情。三、体会电影主题思想,做到“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四、小组合作拍摄一组符合构图相关知识的照片。教学过程:一、题解电影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传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而在画面语言的诸多元素中,构图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一部电影的画面构图,在调度和设计方面体现了导演和摄影的匠心,能够增强影片对观众的视觉冲击效果,强化电影美感,从而真实地塑造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外部形象。二、构图相关知识(一)构图概念构图的概念源自绘画,后来延伸至摄影和影视。绘画中的构图是根据主题需要,将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副协调且完整的画面,达到一种平衡且美观的效果。而摄影中的构图指的是画面的布局,让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两者间有着颇多共通之处,比如: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整个造型结构,同时又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摄影构图大师布勒松曾经说过,“在摄影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构图不仅对于一副画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影拍摄中,构图对于塑造人物以及剧作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构图的分类常用的构图方式有:中央构图、视觉中心构图、边缘构图(或称边角构图)、对角线构图以及上方构图,根据划分方式不同还有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三)构图须遵循的原则构图作为造型艺术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成为表达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元素并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构图所要遵循的原则有三点,即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和变化原则。美学原则,即构图具有视觉美感,包含影像中的光线、色彩、远近对比、虚实对比等,让观众看起来美观、舒服;主题服务原则,即构图作为一种故事叙述的形式手段必须服务于故事内容,也必须服务于故事的主题;变化原则,即构图的表现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包括拍摄角度的变化、景别的变化、主角人物位置的变化、镜头运动的变化等,多重变化可以让影片更有看点,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易产生共鸣。三、影片《一九四二》相关情况(一)基本信息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上映时间:2012年获奖情况:第 32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第 50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李雪健);第 29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刘震云)、最佳男演员奖(张国立);第 3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第 20 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二)剧情简介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以 1942 年河南大旱,数以百万的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为背景。老东家范殿元带着一家人去往陕西,一路上,车马粮食殆尽,家人分散死亡,面对如此惨景老东家心灰意冷,最后与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为伴,继续挣扎着走向未知的人生。(三)主题阐释影片的主题为“铭记历史”。“一个不能不看的故事,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这是《一九四二》影片的推荐词,冯小刚导演将大部分的目光集聚在灾民的情感立场上温故历史,追问人的生存权利,启蒙人的公民意识,在艺术语言与主题意蕴的相互交融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况味和浓郁的现实情怀。让·科克托曾经说过,“一部影片是一个凝固的思想喷泉”。在冯小刚第一次阅读完《温故一九四二》这部小说后说:“这部小说中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貌似没有态度没有立场,主角写的是民族,情节写的是民族的命运。”这部由小说改编的影片明确而坚定地站在底层灾民的立场上,表达着对个体生命的怜悯和对历史灾难的反思。四、《一九四二》人物构图分析《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是由灾民线、政府官员线和串联线三条明晰的人物线构成,选取“灾民线中的星星、政府官员线中的李培基、串联线中的白修德”三个代表人物进行构图分析,深刻认识构图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一)灾民线中的代表人物星星构图分析星星是老东家范殿元的女儿,上过学,有文化,由于 1942 年河南饥荒事件,星星跟随一家人走上去陕西的路途,本是出去躲灾但粮尽人散,星星从地主家小姐自愿沦落为一名卖身妓女。展现星星这个人物时,镜头构图经历了从中央构图到边角构图的变化,暗示了星星悲剧的人生命运。在逃荒初期,星星并不愿意跟随父母去外面漂泊,坐在拉着粮食与细软的马车上,她任性的跟老东家吵着嘴,在星星心里,自己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她跳下马车要返回去跟同学护校,老东家在已经失去了儿子的情形下绝不能再让闺女离开自己的视线,老东家跑着追上女儿,仔细劝说,中央构图捕捉到星星脸上的表情符合她清高孤傲的小姐性格,她怀抱中的黑猫更是她留恋自我空间和独立思想的寄托。洛阳战区被服厂来招人,星星准备把自己卖掉,决定让自己寻个活路,同时给家里挣点粮食,毅然决然的走到队伍中去,构图设计中选择侧面拍摄,边角构图,星星头也不回的离开,走向画面中的左侧角落,面向镜框走去暗示着星星黑暗的前路,她站在队伍中等待着命运的“眷顾”,从此她有了活命的机会但再也没有了自我,只剩下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星星被卖到妓院,面对又肥又老的嫖客,这时候采用了边角构图,星星处在黑暗处右侧的角落中,她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厌烦和伤感,她委屈着留下眼泪,不是在哭自己的命运,而是吃的太饱,弯不下腰,可见,饥饿已经把这个地主家任性小姐的自尊、信念全部吞噬掉,这不仅是星星一个人命运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哀。在对星星的构图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构图对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命运的作用,通过对构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到人物的命运发展,对他们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二)串联线中的代表人物白修德构图分析白修德作为串联线索,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承担着揭露真相的使命,通过分析上方构图和视觉中心构图探索白修德当时的精神世界。白修德牵着从神父那里得来的驴来到灾民中间,不幸却被老东家惦记上了,东家带着瞎鹿和栓柱,趁着深夜,去偷白修德的驴,被发现后,白修德将栓柱按在地上,强力把相机要回,之后又伸出友谊的手,这个场景中,白修德占主导地位,构图方式选择上方构图,他对灾民产生同情、怜悯甚至认同,与栓柱称朋友当兄弟,只因白修德心里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他,他有稳固的信仰,执着的信念。白修德会见高斯先生时是采用视觉中心构图,虽不被理解,但白修德不能放弃,他要让中国政府知道真相,不能置几十万灾民于不顾,寻找多方帮助找到宋庆龄先生,同样视觉中心构图体现了白修德坚持自我、坚持真相的信念,最后终于见到了蒋介石,政府在日本投降后下令救灾。构图采用了上方构图和视觉中心构图,对白修德的信仰寻求进行了探索,深入刻画了他的心路历程,对于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政府官员线中的代表人物李培基构图分析李培基作为政府线索的代表人物,面对这场灾难他有着深深的忧思,作为领导阶层的他内心明白却无可奈何,他掌握着灾民的命运,却又无法从根本上结束灾难。展现李培基这个人物时,采用的是在多人对话中的中央构图和视觉中心构图。李培基带领河南干部会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着重商议军粮是否可以减免。这一场景中多人同时出现在画框中,如何突出人物强调冲突,在构图上就要多花费心思——重要人物正面拍摄,有指向性,同时将他放置在偏中央构图的位置上突出人物。第二个镜头组接两人近景、视觉中心构图,强调冲突——蒋鼎文同意减免军粮,但提两个听起来不可能的减免条件作为推辞,激化军政矛盾。心系灾民的李培基不能放松,也无处后退,两个条件将他逼到无路可退,只能奔赴重庆,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正在吃饭,在李培基马上说出河南二字的时刻,秘书进来汇报国家事宜。在这组多人构图中,秘书虽未出现正面,但他的画外音引导着这个场景,李培基虽处在中央构图,却没有说话的机会。夹在两人之中,他只有尴尬的处境,所有的困难又回归到了本省解决——视觉中心构图,背面处理。此时,李培基已经失去了汇报的机会,只字未提,白来一趟,这种构图方式展现了画面内部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也暗示了国民党内部相互推诿,掩盖真相让人无法说出真话的现象。在李培基因为河南饥荒事件到处奔波,与多人进行恳谈沟通的画面中,中央构图和视觉中心构图很好的表现了他内心的着急和无奈。总而言之,不同的构图方式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对于人物塑造、剧情发展以及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让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感受到,以期引发观众观看影片时的共鸣。五、布置作业根据构图的不同表意方式小组合作完成一组照片拍摄。要求:1.构图设计要与人物设置紧密相连2.照片要暗含人物关系、饱含人物情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