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教案3-1 诵读训练1.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朗读与朗诵的区别;2.掌握朗读与朗诵的基本方法。1.2 能力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和表现手段进行朗读与朗诵。1.3 素质目标培养对真善美的热情,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教学重点及难点对朗读要领的掌握和运用;对朗诵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和朗诵整体呈现的手段的运用。3.教学实施3.1 课前准备3.1.1 学生收集名人练习口才的有关事例,在上课时分享;3.1.2 学生推荐一本关于口才的好书或一部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3.2 课堂教学4. 课后任务4.1 为什么说“朗诵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宝藏”?请加以分析。4.2 有研究者从中医的观点看待经典诵读,认为:唐诗宋词如清风明月,读之可清肝泻火;经典小说如《笑林广府》等,可开宣肺气辛温解表;《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可养浩然正气……对此你有何看法?4.3 大型朗诵演练:朗诵《少年中国说》,要求体现作品思想内容,形式新颖。4.4 朗诵训练活动:分小组围绕春、夏、秋、冬主题选取篇幅适中的诗歌或散文,在举行班会时进行朗诵展示。一、朗读概述(一) 朗读的含义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手段,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言语活动,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朗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体现作品内涵。1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教案(二) 朗读的作用1. 加深文本理解,感知思想情感2. 培养语感,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3. 增强记忆力4. 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倾听者得到宝贵的教益。 课堂训练 1:朗读诗经作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朗读要领1. 停顿: 语法停顿 逻辑停顿 心理停顿2. 重音:语法重音 逻辑重音 心理重音3. 语调:平直调 曲折调 降抑调 高升调4. 语速:快慢变化 课堂训练 2:朗读林清玄《沉水香》片段朋友从印度回来,送给我一块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颜色黑得像黑釉。有一种极素朴悠远的香,连绵不绝地从沉水香中渗出,飘流在空气里。最特别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远非一般的木石可比。朋友说:“这是最上等的乌沉香,由于它的心很坚实,丢到水中会沉到水底,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断从内部散出来,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一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是和它从前在森林里时一样的香呀!”沉香能够供佛、能够静心、能够去除秽气,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沉香作为佛法的象征,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着坚实的心,像永远散放木质的芬芳,像沉定的心情,谦虚如同在水底一样。三、朗诵概述(一) 朗诵的含义与特征2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教案朗诵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以及表演手段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二)朗读与朗诵1. 朗读:把文字作品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朗诵:背诵2. 朗读:靠声音表达思想感情;朗诵:除声音外还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舞台形式3. 朗读:生动感人;朗诵:生动感人的基础上,以鲜明的形象、饱满的感情打动听众的心灵,唤起听众的想象和联想,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三)朗诵的作用1. 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2.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3.可以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四、朗诵准备(一) 理解内容1. 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处境2. 深入思考,领会作品的主旨(二) 把握形象朗诵者必须首先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进而运用动人的声音、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将听众引入艺术殿堂。(三) 体会情感朗诵必须以情动人,这就需要确定作品的情感基调,明确感情变化的脉络。(四) 领会意境朗诵时把握到作品的情境、意象,找准情感的定位,才能将诗性的空间加以立体的呈现,产生灵动的美感,唤起听众的共鸣。 课堂训练 3:以《青春万岁》序诗为例,说明朗诵之前应该做哪些案头准备工作五、朗诵技巧(一) 有声语言技巧1. 情感的表现:朗诵时,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并把这些感知加以整合、提炼,形成对形象的情感态度,然后用声音加以表现。2.节奏的把握:轻快型 沉稳型 舒缓型 强疾型3. 声音的运用3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教案(二)态势语言技巧 课堂训练 4: 朗诵贺敬之《回延安》的开头诗句,体会态势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 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从眼神、手势、身段等方面为岳飞《满江红》设计态势语言并朗诵。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