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量的单位。2.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学会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原因。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会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5.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两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会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难点: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原因;理解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气球、头发、碎纸屑、塑料尺、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播放视频:一个小孩手里拿一个气球在另一个小孩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气球靠近墙壁,气球会吸在墙上。提问:气球为什么会粘在墙上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气球带了电。(2)展示课题:《电荷》。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现象:a. 学生活动:先用塑料刻度尺或塑料笔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认识摩擦起电现象。b. 教师讲解: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那么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塑料刻度尺或塑料笔带电的?学生回答:摩擦。教师总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c.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有放电现象。(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a. 教师讲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b. 学生活动:用绸布摩擦玻璃棒和橡胶棒,然后将它们分别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c. 教师演示: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并讲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3)电荷守恒定律:a. 教师讲解: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b. 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有放电现象等。(4)元电荷、比荷的概念:a. 教师讲解: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比荷是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b. 学生活动:计算电子和质子的比荷。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比荷的概念。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和原因,以及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这些知识将为我们后续学习电磁学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