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苏科版(2023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同步教学课件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习题课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速度三、直线运动四、运动的相对性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一)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钟表、秒表(二)国际主单位及符号国际制长度主单位 ,符号是 。米m国际制时间主单位 ,符号是 。秒s1m= dm= cm= mm= μm= nm10102106103109基本关系式1h = 60min=3600s1s = 103ms= 106μs= 109ns(三)单位及换算1.中学生身高16. 3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3.新铅笔的长度约为0.175 ;4.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 。填 上 适 当 单 位dmμmmkm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1)零刻度线;(2)量程;(3)最小分度值.(四)刻度尺的使用2.会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3.会判断错误012345×012345××4.能准确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既要有准确值、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0cm 1 214.6cm0cm 1 218.0cm0cm 1 220.2cm0cm 1 214.5cm典型练习例题1、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用毫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有 位,如果改用米作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有 位。点拨与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由于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以分度值的单位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小数点后面应该有一位,且只能有一位。1换新单位记录结果只要利用进率关系移动小数位则可。由于1m=1000mm,所以将毫米仳成米应该向左移动三位,包括原来的一位,共有4位小数位。4例题2、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是:0.231m,测量结果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点拨与解析: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前面的数都是准确的。0.23m0.001m此题最后一空问题与例1相比是反向练习,道理是一样的。方法是将测量结果通过单位换算成含有一位小数的数,新的单位就是分度值。0.231m=23.1cm,所以分度值是1cm.1cm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点拨与解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分度值单位为单位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现在有一个数“25.12cm”与其它数不一样,有两位小数,说明记数是不合理的。25.12cm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度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25.12cm而小数点前面是准确数无论怎么测量都不会改变。现在有一个数“26.4cm”倒数第二位与其它数不一样,说明记数错了。26.4cm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25.12cm26.4cm记录结果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说明分度值是cm。1cm测量结果应该是多次测量的平均值。25.1cm(五)、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 误差产生的原因:(1)与测量工具有关(2)与测量的人有关(4)测量时的环境。(3)测量原理、方法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B、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例题4:点拨与解析:误差的特点是: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只可减少,不可消除。B(六)、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1、测多算少法——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转化法(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2.相同时间比路程。1.相同路程比时间。二、 速 度3.物理学中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实际上就是相同时间比路程。2、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定义3.公式:tsv=s=vts/vt=变形4.单位:(1)国际单位:米/秒 m/s或m·s-11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每s内通过的路程是1m。(2)常用单位及换算3.6 km/h1m/s =36 km/h10m/s =54 km/h15m/s =72 km/h20m/s =90 km/h25m/s =30m/s =108 km/h5.速度的测量:(1)原理是:速度公式tsv=(2)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3)要用的测量仪器:刻度尺和秒表。例题5.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典型练习点拨与解析: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决定于比值,而不只是与路程或时间有关。只有时间相同时路程大的速度才大,路程相同时,时间短的速度才大。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和无关。C三、直线运动(一)匀速直线运动2、特点: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1)运动轨迹(路线)是直线。(2)速度大小、方向一定不变。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同物体速度一般不同。(3)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4)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二)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1、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1)运动轨迹(路线)是直线。(2)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3) 速度计算方法:在粗略研究以上运动情况时,仍可以使用速度公式求它的速度,这个速度称为平均速度,v=s/t。 。(4)注意点: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三)、图象问题t/ss/m510152002510050(1) 路程-时间图像 (S-t图像)甲乙点拨: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与t轴夹角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图像平行于时间轴时是静止的。v甲(2) 速度-时间图像 (v-t图像)t/sv/m.s-151015200252010甲点拨:v-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是匀速直线运动。t/ss/m510152002510050例题6:根据图像你能获取哪些信息甲乙参考解答: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0s--25s乙静止乙运动时的速度都比甲大t-5s和t=18s时甲和乙在同一位置等等(3)比值问题。例题7、 两辆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之比是 2:5 ,当他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 3:4 时,他们通过的速度之比是多少?s1s2=υ1 t1υ2 t2即25=υ1υ2×34,υ1υ2=2 ×45 × 3=815点拨:求比值用乘积的表达式较方便。这里用s=υt计算,但必须注意:跨过等号才能将分子上的数挪到分母上,分母上的数移到分子上。例题8、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1)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4)关于过桥(山洞、隧道等)的问题:例题点拨:此题是课本上例题改编的。方便与例题相同,注意一是要统一单位。二是正确理解火车通过隧道是指车头进到车尾出。请自己解出结果。例题8、一列长 36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 1800 m的隧道,如果该火车的时速是 54km/h ,请问:(2)火车全部在山洞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点拨:正确理解火车全部在隧道内是车尾在进口处到车头到出口处。请自己解出结果。四、运动的相对性1.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被相对的物体就是参照物。例题8、地球同步卫星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以地球为参照物,通信卫星都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点拨:同步卫星地面位置不变。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动能。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九年级继续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本课学习小结请你说说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章学习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在课本第121页知识梳理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作业1、完成课本第121反思与评价练习。2、完成老师印发的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