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高考一轮复习之古代诗词鉴赏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近三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题材选用分布表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2023 新课标全国Ⅰ卷 《答友人论学》 宋 林希逸 诗 酬和赠答诗新课标全国Ⅱ卷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诗 即景抒怀诗全国甲卷 《临江仙》 宋 晁补之 词 送别怀人诗全国乙卷 《破阵子》 宋 陆游 词 哲理思辨诗考 情 纵 览近三年高考真题古代诗歌题材选用分布表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2022 新高考全国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宋 魏了翁 词 即事抒怀诗新高考全国Ⅱ卷 《送别》 唐 李白 诗 送别怀人诗全国甲卷 《画眉鸟》 《画眉禽》 宋 欧阳修、文同 诗 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唐 王勃 诗 送别怀人诗年份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2021 新高考全国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唐 杨巨源 诗 酬和赠答诗新高考全国Ⅱ卷 《示儿子》 宋 陆游 诗 即事抒怀诗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 陈师道 诗 酬和赠答诗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宋 辛弃疾 词 咏物言志诗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从题材入手,可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知中国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酬和赠答诗哲理思辨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即事(景)抒怀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名篇 联想 《送友人》(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 特征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2)常见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空间)日暮、月夜、清晨、秋。(时间)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鸿雁。(景物)送别怀人诗常用 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如《雨霖铃》。(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如《送元二使安西》。(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芙蓉楼送辛渐》 内容 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答案]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首联发端,起调甚高。[解析] 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名篇 联想 《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题材 特征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咏物诗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题××”“××吟”等为题目咏物言志诗内容 情感 (1)表达对某物的喜爱之情。(2)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3)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4)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常用 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对点训练】2.〖202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答案]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解析]“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名篇 联想 《春日即事》(李弥逊)、《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临安春雨初霁》(陆游)、《登岳阳楼》(杜甫)题材 特征 (1)就某事(如登高、遇友、被贬、遇赦、国事等)或眼中所见之景而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即事(景)抒怀诗内容 情感 (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对点训练】3.(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 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解析]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名篇 联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题材 特征 (1)所作为送亲怀友的作品,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心志。(2)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内容 情感 (1)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勉励。(2)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对高洁品格的赞美,等等。(3)表达同窗亲友之间共勉共励之情,或寄托友情、亲情之思。(4)表达对某事、某物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情志酬和赠答诗常用 技法 (1)直抒胸臆。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比兴、借助景物描写等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3)运用联想想象、对写或虚写等手法,想象对方的生活,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对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再次韵寄子由①黄庭坚想见苏耽②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麒麟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③ [注] ①本诗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外任吉州太和县令。前一年,苏轼遭“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筠州。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与苏辙甚为友善,因而赠诗劝慰。黄庭坚步黄大临的诗韵写了几首诗,此诗即其中的一篇。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子由,苏辙的字。②苏耽,传说中汉末的仙人。③自圣颠,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癫狂病。诗歌尾联应如何理解 请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简要说明。[答案] ①尾联意为: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癫狂病 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大的癫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懑之情。③尾联以问作结,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解析] 首先理解尾联的含意,“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 ”意为: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癫狂病呢 其中“确论”意为精确地议论,“自圣颠”指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癫狂病。这是一种反语的表达,语含否定、讽刺以及嘲弄,充满强烈的感彩。同时,以问作结,把上面所说的都称作“自圣颠”,即把对理想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说成是把自己当作圣贤的一种狂态、狂情,以退为进,化不满为谐谑,在谐谑中含着更深的愤激,说明他和苏辙不能被执政者理解,以此突出时代给予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名篇 联想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插秧歌》(杨万里)《山居秋暝》(王维)《琅琊溪》(欧阳修)题材 特征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2)常见意象:溪、泉、松、野径、鸾鹤、古寺、暮钟、樵夫、林叟、幽人、寺僧、道人、浣女、渔歌、山石、柴门、竹篱、桑麻、南亩、炊烟、鸡犬、蚕。山水田园诗内容 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2)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不满,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内外远近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对点训练】5.(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解析]“野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名篇 联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并序》(高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使至塞上》(王维)题材 特征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大漠、雨雪、长云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孤城、边关、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铁马、叼斗、弓箭等),异域类(羌笛、琵琶、胡琴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称呼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边塞征战诗内容 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爱常用 技法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2)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的手法。(3)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工笔细描、渲染、远近结合(观察角度)、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4)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典、想象。【对点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 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答案] 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解析] 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幽并客”,他们是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勇士,作者对他们进行了热情讴歌;一种是“游侠儿”,他们只尚空谈,游手好闲,作者对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由“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可以明显看出。名篇 联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题材 特征 (1)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2)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咏史怀古诗内容 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贾生》(李商隐)。(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蜀相》(杜甫)。(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常用 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扬州慢》(姜夔)。(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如:《赤壁》(杜牧)。(4)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如:《扬州慢》(姜夔)【对点训练】7.(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注] 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放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析] 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名篇 联想 《登高》(杜甫)、《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涉江采芙蓉》、《次北固山下》(王湾)题材 特征 (1)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羁旅思乡诗(续表)内容 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3)羁旅他乡的忧怨悲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常用 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3)对面落笔。(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对点训练】8.【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答案]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解析]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碇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名篇 联想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墨梅》(王冕)题材 特征 (1)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2)标题中常有“题”字或作品名称等字眼内容 情感 (1)表达对作画者高超技艺的赞赏;(2)表达对画中所画景物的喜爱;(3)借画抒发个人的志向题画说理诗常用 技法 (1)托物言志。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2)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写活画面中的景与人,使之跃然纸上,如在眼前。(3)变无为有(虚实结合)。题画诗可写画面上没有的内容,以弥补画面上的缺失。(4)借题发挥。作者借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借画咏志,使画面更生动【对点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题王右丞①山水障②二首(其一)张 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注] 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①伏笔和铺垫:以“咫尺匠心难”为后文写画作高超做铺垫。②侧面描写:颔联通过观者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表现画作之高妙。③联想与想象,化静为动:颈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美感,以此说明画作境界之高妙。④反衬:尾联以“诗思残”反衬画作技艺高超,难以用言语表达。[解析] 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歌借对王维画的观感,通过侧面描写、铺垫、化静为动、联想想象以及衬托等手法,表达了对王维绘画技艺之高、境界之深的赞美。“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是说把自然之妙付诸笔端文字容易,但是画在咫尺大小的画作之中确实非常难。首联起笔,交代了写文容易,绘画难,为后文表现“山水障”画的精妙做了铺垫,埋下伏笔。“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是说画中有日、月、山、水。咫尺之间表现如此多、如此宏大的景象,而且通过画作,即使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也可感受到自然之美。极言画作之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特色,而是通过观者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王维绘画技术之高妙。“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是说,诗人夜观屏障,看到画中仿佛凝结雾气,瞬间秋意弥漫。本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化静为动,把静态的画面以动态来呈现。同时让人产生浓浓的秋意,可见王维绘画境界之高妙。“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意思是诗人虽然懂得画家的心境,但是却无法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正好与首联中“精华在笔端”形成一层对照,以“诗思残”反衬出王维画作之高妙。名篇 联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海潮》(柳永)题材 特征 (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内容 情感 (1)对自己才华的自信。(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3)对推荐者才干的赞美。(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干谒自荐诗常用 技法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凤池”即凤凰池,指禁苑、朝廷或中书省。(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4)化用典故,比如借用贾谊、姜太公、周文王等旧事,表现自身处境,或表达渴望被任用之情;也可化用古人诗句、言语表达情感。(5)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对点训练】10.[2019年全国II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苟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用了雨中“垂纶”的隐者形象与大雁秋夜思归的形象传递了作者孤高耿介、不卑不亢的形象,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颔联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联颔联直接表达自己求仕的意愿,尾联阐述自己接受他人恩惠的原则。颔联写自己高傲不屈、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舒缓了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节奏富有张弛感,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名篇 联想 《登飞来峰》(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题材 特征 (1)作者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观书有感》。(2)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 技法 (1)即事说理、借景说理、托物说理,或在抒情和议论中寄寓或阐明道理。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运用比喻、类比、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哲思。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3)借助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思辨诗【对点训练】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引水行①(李群玉)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注】①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请从感官角度简要分析“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的表达效果。[答案] ①运用听觉描写。②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③“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解析] 题目要求“从感官角度”分析。感官描写包括: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味觉(嘴巴舌头)、嗅觉(鼻子)和触觉(身体)。感官描写就是指作者用他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嗅到的丶摸到的,来写人或景物。“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