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政治高考一轮复习
实践、认识、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怎么样(世界的状态与规律)(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的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哲学
文化
与
(第一课)
(第七八九课)
认识论的逻辑线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对象产生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为主体差异性和客体复杂多变性,认识会有真理与谬误之分,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
认识论的主干知识
实践观(实践的含义、特征、分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观(认识的含义,真理含义、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知识清单
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及其关系?
2、什么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如何反作用于实践?
5、什么是真理?(含义、特点)方法论要求是?
6、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何特点?方法论要求是?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政治认同:通过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
2.科学精神:树立实践第一观点,明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辩证思维,明确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公共参与:立足实践,发挥才干、建设祖国。
1.高频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发展的特点。
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设问方式灵活多变,选择题既有体现类和启示类,也有依据类、认识类;非选择题以体现类试题居多,也有从分析说明类的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对整个认识论的知识整合能力。
3.关注热点: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党的最新政策、航天工程、中国式现代化、双减政策、日本核污水排海、亚运会等社会热点话题。
时政导入
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已有很多年,中国后来者居上
时政导入
2022年2月4日,一则穿越3.2亿千米的祝福“从天而降”:天问一号探测器、五星红旗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又一次同框自拍。此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搭乘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与祝融号火星车一起同框合影。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是中国为人类探索火星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第一次发射探测设备到达这颗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发现地外生命,并最适合人类定居的行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跨越大,从立项伊始就瞄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确定任务目标,明确提出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如果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从何而来?什么是认识?
核心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什么是认识?
2、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及其关系?
3、什么是实践 (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重点)
5、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如何反作用于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含义:
核心考点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注意】认识≠意识。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二者都有正误之分。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主动≠被动的反映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
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形式):
比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形式
地位
特点
联系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
核心考点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知识延伸: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视觉反映事物的颜色、听觉反映事物的声音等。
◆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关于苹果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觉。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你对某名胜古迹旅游后的印象。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物质、认识等。
◆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 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误区
(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无正误之别。
(2)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4)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一定是起促进作用的”。
(5)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6)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就是同一回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
误区警示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理解:
①主体:人。实践不是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②行为:改造。不是认识,不是想,而是做。
③对象: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④性质:直接现实性,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意识、认识没有直接现实性)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即改革、革命)、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注意:这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全部形式。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医疗活动等实践活动(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如老师讲课、作家写作等)。
误区警示:关于实践的几个误区
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⑤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①能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横向)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纵向)
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
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强调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强调团队合作等;
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强调 错误观点
【注意】
1.来源≠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 从无到有”
来源=途径?
根本动力=唯一动力?
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从不全面到全面”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强调 错误观点
【注意】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如何正确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侧重于“实践作为标准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问题”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知以致用,服务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归纳总结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实践
决定(基础)
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指导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②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法论
方法论
直击高考
1.(2023·浙江高考题)20多年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给钢轨问诊把脉;验证海量列控数据,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反复揣摩作业环节,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有力保障……万里铁路线上,“最美铁路人”书写最美人生。由此可知( )
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②平凡岗位上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2.(2023·全国高考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详解】②: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实践的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人们去认识去研究,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的检验标准的功能,④排除。
3.(2023·江苏高考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②:材料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③:材料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
合作探究
2023年元旦期间,一张“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此毒株主攻心脑血管和肚子,建议准备蒙脱石散”的截图在网络上迅速流传,随后蒙脱石散药物开始遭到疯抢,一夜脱销。
虽然多位专家指出,“XBB主要攻击肠道”并不成立,新冠造成的腹泻通常比较轻微,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就能在短期内自行缓解,但不少网店“蒙脱石散”已经售罄。
我们应该听谁的?
听自己的?听多数人的说法?听网友的?听专家的?是真是假,以什么为评判标准?
核心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什么是真理?(含义、特点)方法论要求是?(难点)
2、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有何特点?方法论要求是?(重点)
核心考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一、真理及其特点
2、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最基本的属性)
具体性
(纵向)
条件性
(横向)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不可能有多个/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时间)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空间)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拓展深化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有区别也有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的;
②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③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误区警示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确定事物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2)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3)不能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4)并非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即真理;
(5)并非所有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即真理才是;
(6)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述时不能变为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虽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能说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关于真理的几个误区
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特点)
特点 表现 原因 方法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圆圈式的循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误区警示
(1)认识过程不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2)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3)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代表人类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历史条件;
(4)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被超越,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
关于认识的几个误区
易混易错辨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正确认识是正确反映和……的统一。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分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分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自实践;获取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
5.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经过实践验证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分析】认识必须经过实践验证,但是经过实践验证的认识并非都是正确的认识。
7.真理是标志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
【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
8.人们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并不断推翻已有真理。
【分析】人类在实践中可以获取真理性认识。真理不能被推翻,而是不断超越自身。
9.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直击高考
4.(2023·海南高考题)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详解】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错误。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法错误,③排除。
直击高考
5.(2023·浙江高考题)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形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详解】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
直击高考
6.(2023·湖南高考题)“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
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详解】①:实践具直接现实性,真理没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说法错误,②排除。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原理总结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体和客体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必背原理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应)分析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析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析;
⑤认识具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7、(2023全国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1)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12分)
参考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林占熺团队从解决“菌林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草学”学科。
8、(2022年天津高考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真理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
材料信息
理论定位
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
实践
是认
识的
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真理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生产实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来源和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目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大食物观”代替“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真理性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