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基础过关:第12章(二)机械效率课件(含答案)(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物理基础过关:第12章(二)机械效率课件(含答案)(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机械效率(2分)
考点
热机效率
考点清单
◎理解机械效率;会设计实验测定简单机械的效率.
1. 三种功
(1)有用功:无论是否使用机械必须要做的功,用①____ 表示。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并非我们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用②______表示。
W有
W额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用③________表示,W总=④______________。
2. 机械效率
(1)定义:⑤__________跟⑥________的比值,用符号⑦______表示。
(2)公式:η=⑧______。
(3)特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⑨________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⑩______1的,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W总
W有+W额
有用功
总功
η
小于
小于
(4)机械效率的意义:充分地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对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改进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有用功一定时,减少额外功(减少机械重力、 ________摩擦)。
3. 机械效率的计算 (见常考类型剖析方法指导)
减小
机械效率相关计算(重点)
常考类型剖析
类 型
例1 如图所示,物体重180 N,动滑轮重10 N,小明用100 N的拉力(方向不变)将物体匀速提升2 m,用了10 s,则此过程中有用功是____J,
额外功是_____J,拉力的功率是
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例1题图
360
40
40
90%
例2  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拉着重为30 N的物体A匀速前进0.2 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 m;若物体A与地面的摩擦力为9 N,则拉力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 J;若实际拉力F=4 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
例2题图
【解析】由图可知,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n=3,物体移动距离为s物=0.2 m,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绳=3s物=3×0.2 m=0.6 m,拉力克服摩擦力做的有用功W有用=Fs=9 N×0.2 m=1.8 J;拉力做的总功W总=Fs=4 N×0.6 m=2.4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00%= ×100%=75%.
【答案】0.6 1.8 75%
例3  往车上装重物时,常常用长木板搭个斜面,把重物沿斜面推上去。如图所示,工人用3 m长的斜面,把120 kg的重物提高1 m,假设斜面很光滑,则需要施加的推力为_____;若实际用力为500 N,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重物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g取10 N/kg)
例3题图
【解析】假设斜面很光滑没有摩擦,则工人没有做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即FL=Gh,F×3 m=120 kg×10 N/kg×1 m,F=400 N;若实际用力为500 N,斜面的机械效率为η= ×100%= ×100%=
×100%=80%;由于额外功W额=W总-W有用=F实L-Gh=500 N×3 m-120 kg×10 N/kg×1 m=300 J,则摩擦力f= =100 N。
【答案】400 N  80% 100 N
物理量
简单机械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
物体G
上升高
度为h
,所做
的功
W有=Gh 拉力F移动s所做的
功W总=Fs(s=nh
,n为动滑轮上承
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若不计绳重
和摩擦,因nF
=G+G动则
,物体越重,
机械效率越高)
拉力F移动的距离
为s,所做的功W总
=Fs
物理量
简单机械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W有=
fs物 拉力F移动s所做的功W总=Fs=Fns物
实验突破
实 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实验原理(η= )
2. 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动方式(竖直向上缓慢匀速拉动)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



4.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使用同一滑轮组,将不同数量的钩码提升相同高度
5.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6. 有用功、总功的计算(W有=Gh、W总 = Fs)
7. 机械效率的计算
(η= )
8.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利用η=
求机械效率,可省略测距离,提高实验精度)
9. 若使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拉力F不受机械摩擦影响而变小,测得的机械效率偏高)
10.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机械装置的摩擦)
11.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使用轻质动滑轮、减小机械摩擦)
例  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所示),用同一滑轮组缓慢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例题图
钩码的
重力G/N 钩码提升
高度h/m 拉力
F/N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机械
效率η
2 0.1 0.9 0.3 74%
4 0.1 1.6 0.3 83%
6 0.1 ① 0.3 ②
(1)观察图中测力计的示数,表格中①处的数值是_____;②处的数值是________。
【解析】(1)测力计分度值为0.1 N,读出示数是2.3 N;
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η= ≈87%;
2.3
87%
(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________与本实验是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润滑。
【解析】(2)通过本实验可得,增加被提升物体的重力,尽量多做有用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所以方法一与本实验同理;
【答案】一
(3)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始终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________的看法是正确的。
【解析】(3)因为绳子移动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倍数关系,由η= 可知,只要钩码重力不变,机械效率与钩码提升的高度无关,所以小明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小明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选填“越高”或“越低”)。




越高
(2)在测拉力时,某同学觉得很难使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便于读数,就让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时才读数,该同学的读数与实际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测得机械效率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偏小
偏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