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22分)
1.(22分)踏进初中的大门,同学们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与人交往,须知交友之道,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临写下面的文字。
君子之交淡如水
活动开始,主持人致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午睡初醒的那杯清茶,用无限的甘甜滋润快乐心情;朋友是徘徊日子里的一封长信,用温暖的文字书写坚定信念。当你光芒耀眼时,朋友不会吝啬给予掌声;当你pí倦不堪时,朋友总会细心地给予安慰。朋友可以是青春活泼的同学,也可以是无私付出的家长……用真心换来深情,用真诚收获感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徘徊   
②吝啬    
③pí    倦不堪
④和ǎi    
(3)活动中,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欣欣,同样喜欢文学的你们展开了背默比拼
①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②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④思念是很多诗人情感的核心,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   ”的慨叹;是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无奈;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   ”的牵挂……
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   ,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4)学习委员为本次活动搜集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请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A.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谢道韫有咏絮之才
(5)活动尾声,主持人邀请语文老师针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他可以这样说:   (需使用恰当的敬辞或谦辞)
二、(48分)
2.(5分)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1)这两首诗均用    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   ”情。(用诗中文字填空)
(2)描绘画线诗句的画面。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15分)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3)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班级开展《<论语>十二章》阅读分享会,请帮欣欣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章节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
主题:   
相关章节:   
阅读收获:   
4.(11分)课内阅读。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1)文中的“分歧”是指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3)品味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欣欣同学认为可将文中的“母亲”全部替换成“妈妈”,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5.(13分)课外阅读。
牛比草原更远
鲍尔吉 原野
看草原的辽阔,不是看地平线,也不是看飞鹰融化在蓝天里,才觉出辽阔是无法用脚丈量的远。一群牛在天际如甲虫般蠕动,觉得牛比草原更远。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步伐慢得不成样子。难以置信
到牧区,城里人的空间与时间观念都被改变。牧区的一切都缓慢,像太阳上升那么缓慢
回家的牛一脸憨态。所有情况下,牛的表情都显出茫然。好牛的皮毛比锦锻更有光泽。吃饱的牛,两肋撑得比骆驼肚子还圆。一回,对面来了一头牛,两肋更宽。牛倌喊:让路了,我学他也闪树后。宽肋牛气定神闲走过,没理我们行的注目礼。我问公社干部为啥给牛让路
蒙古人对人畜草木给予同等关怀。到夏营地的牧民,秋天撤蒙古包的时候,把拔出楔子的土坑重新填埋踩实。按蒙古人的民间传说,洞里会钻出魔鬼。现实中,这种传说保护了草原。牧场的土层是草根编织的网状保护层,在理论上说会导致沙漠化。
放牛比放马更艰辛。牛倌常年无人说话,在烈日和暴雨中奔走,像化石的人。跟牧牛人说话,好像暗示你采用眼神交流。无论问什么,他点头或摇头,你从早上到晚上,在漫长的一天里想什么呢?我没问,好像知道我想问的话。他坐地上,揪一片草叶在嘴里嚼胶鞋露出比煤还黑的脚肉,鞭子搭在胳膊上。洪扎布上衣、裤子的双肩和膝盖的布磨薄了,露出经纶线,城里人扔掉的衣服也磨不破肩头。他说回家挑水浇树,磨破了衣服。他用胳膊抱住膝盖,感到羞惭
夏季的晚风吹过,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草叶抚过西天热烈的云阵伸臂迎接夕阳,洪扎布的脸镀上一层金。我想,我的脸也有金色,空气更透明。嬉戏的鸟儿一头栽进草里,挑头又飞起来。牛群回家了。
我和牛倌洪扎布放了一天的牛,相互笑了无数次,没说几句话。洪扎布像草原上的树、石头和河流一样,像听古典音乐应保持的沉默一样。牛犊子步小,在母牛后面跑。它不情愿回家
(选自《草言草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胶鞋露出比煤还黑的脚肉,鞭子搭在胳膊上。(从动词的角度赏析)
②夏季的晚风吹过,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草叶抚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方面指导欣欣朗读下面这段话。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步伐慢得不成样子。难以置信
(3)如果将文章标题改为“草原放牛”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6.(4分)名著阅读。
结合《朝花夕拾》中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作品,谈谈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
三、(30分)
7.(30分)请以“走街串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运用细节描写;(2)不少于500字;(3)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22分)
1.(22分)踏进初中的大门,同学们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与人交往,须知交友之道,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临写下面的文字。
君子之交淡如水
活动开始,主持人致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午睡初醒的那杯清茶,用无限的甘甜滋润快乐心情;朋友是徘徊日子里的一封长信,用温暖的文字书写坚定信念。当你光芒耀眼时,朋友不会吝啬给予掌声;当你pí倦不堪时,朋友总会细心地给予安慰。朋友可以是青春活泼的同学,也可以是无私付出的家长……用真心换来深情,用真诚收获感动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徘徊 huái 
②吝啬  lìn 
③pí  疲 倦不堪
④和ǎi  蔼 
(3)活动中,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欣欣,同样喜欢文学的你们展开了背默比拼
①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②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④思念是很多诗人情感的核心,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的慨叹;是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无奈;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牵挂……
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像眼睛 ,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4)学习委员为本次活动搜集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请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D 
A.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谢道韫有咏絮之才
(5)活动尾声,主持人邀请语文老师针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他可以这样说: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这句话说出了中国人民真诚友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今天可谓高朋满座,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和大家一样都获益匪浅。祝愿大家多交益友,与知己相伴同行,前途无限光明! (需使用恰当的敬辞或谦辞)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学生需根据要求,正确、工整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徘徊”的“徊”应读:huái。
②“吝啬”的“吝”应读:lìn。
③“pí倦不堪”应写作:疲倦不堪。
④“和ǎi”应写作:和蔼。
(3)本题考查名句积累与默写。
学生需根据平时的积累分析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C.符合;
C.不符合,该典故表现的是文学才华,与交友无关。
故选:D。
(5)本题考查活动总结。
学生需根据活动总结的要求、活动主题和活动情况分析作答,注意恰当使用敬辞或谦辞。
【解答】答案: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①huái②lìn③疲④蔼
(3)①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②应傍战场开
③枯藤老树昏鸦
④思君不见下渝州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⑤像眼睛 像星星
(4)D
(5)示例: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孔子的这句话说出了中国人民真诚友善。今天可谓高朋满座,我和大家一样都获益匪浅,与知己相伴同行!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48分)
2.(5分)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1)这两首诗均用  月 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 愁 ”情。(用诗中文字填空)
(2)描绘画线诗句的画面。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寓情于景;后两句“忆君遥在潇湘月,难以入眠,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借助想像,扩大了意境,有朦胧之美。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忆君遥在潇湘月,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清猿入梦的旅夜忧愁孤寂的画面,运用流畅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答案:
(1)月 愁
(2)你独自一人,远在潇湘,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在梦中,那声音悠长而又哀婉。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15分)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下列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  按时。 
②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3)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班级开展《<论语>十二章》阅读分享会,请帮欣欣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章节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
主题: 学习要学思结合。 
相关章节: 第五章 
阅读收获: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分析】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时,按时。
②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
③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乐。
④句意: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夺,改变。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①重点词:故,旧的知识;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
②重点词: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夫,用于句末。句意: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自我进步,提高自我修养。随年龄增长,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所得。第七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生命短暂的感叹。第十章强调坚守志向,坚守气节,即要博学,切问,这也是求仁的途径,并谈感受。
答案:
(1)B
(2)①按时。②迷惑。③以……为乐。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②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主题:学习要学思结合。
相关章节:第五章
阅读收获: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4.(11分)课内阅读。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1)文中的“分歧”是指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3)品味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欣欣同学认为可将文中的“母亲”全部替换成“妈妈”,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分析】这是一个由“散步”引发的故事,表现家庭的和睦幸福,关键在于“爱”。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我们一家四口在幸福快乐的散步;第二部分,叙述散步过种中产生的分歧及我的解决方法;第三部分,我们一家最终听从母亲的意见,从小路走去散步。文章以优美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春天,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小路有意思”可知分歧。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我们都“笑”了,这“笑”里、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喜爱,还有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其乐融融。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根据“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这里是自然环境描写,散步的季节是在春天。这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4)本题考查能否替换称呼。
不能将文中的“母亲”全部替换成“妈妈”,因为用“母亲”可以体现“我”的成熟;另一方面还可以表现“我”对母亲的尊敬。
答案:
(1)“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小路有意思。
(2)笑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言语,发现了相同点,其乐融融。
(3)自然环境描写,点染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4)不能换,“母亲”可以体现“我”的成熟,符合文章主题。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13分)课外阅读。
牛比草原更远
鲍尔吉 原野
看草原的辽阔,不是看地平线,也不是看飞鹰融化在蓝天里,才觉出辽阔是无法用脚丈量的远。一群牛在天际如甲虫般蠕动,觉得牛比草原更远。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步伐慢得不成样子。难以置信
到牧区,城里人的空间与时间观念都被改变。牧区的一切都缓慢,像太阳上升那么缓慢
回家的牛一脸憨态。所有情况下,牛的表情都显出茫然。好牛的皮毛比锦锻更有光泽。吃饱的牛,两肋撑得比骆驼肚子还圆。一回,对面来了一头牛,两肋更宽。牛倌喊:让路了,我学他也闪树后。宽肋牛气定神闲走过,没理我们行的注目礼。我问公社干部为啥给牛让路
蒙古人对人畜草木给予同等关怀。到夏营地的牧民,秋天撤蒙古包的时候,把拔出楔子的土坑重新填埋踩实。按蒙古人的民间传说,洞里会钻出魔鬼。现实中,这种传说保护了草原。牧场的土层是草根编织的网状保护层,在理论上说会导致沙漠化。
放牛比放马更艰辛。牛倌常年无人说话,在烈日和暴雨中奔走,像化石的人。跟牧牛人说话,好像暗示你采用眼神交流。无论问什么,他点头或摇头,你从早上到晚上,在漫长的一天里想什么呢?我没问,好像知道我想问的话。他坐地上,揪一片草叶在嘴里嚼胶鞋露出比煤还黑的脚肉,鞭子搭在胳膊上。洪扎布上衣、裤子的双肩和膝盖的布磨薄了,露出经纶线,城里人扔掉的衣服也磨不破肩头。他说回家挑水浇树,磨破了衣服。他用胳膊抱住膝盖,感到羞惭
夏季的晚风吹过,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草叶抚过西天热烈的云阵伸臂迎接夕阳,洪扎布的脸镀上一层金。我想,我的脸也有金色,空气更透明。嬉戏的鸟儿一头栽进草里,挑头又飞起来。牛群回家了。
我和牛倌洪扎布放了一天的牛,相互笑了无数次,没说几句话。洪扎布像草原上的树、石头和河流一样,像听古典音乐应保持的沉默一样。牛犊子步小,在母牛后面跑。它不情愿回家
(选自《草言草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胶鞋露出比煤还黑的脚肉,鞭子搭在胳膊上。(从动词的角度赏析)
②夏季的晚风吹过,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草叶抚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方面指导欣欣朗读下面这段话。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步伐慢得不成样子。难以置信
(3)如果将文章标题改为“草原放牛”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本文描写了草原辽阔、生机勃勃的景象、记叙“我”和牛倌洪扎布放了一天牛的故事,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和牧人质朴节俭、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的美好品质。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根据情景“牛倌洪扎布对我笑,好像知道我想问的话,揪一片草叶在嘴里嚼,“胶鞋露出比煤还黑的脚肉,“搭”意思是把柔软的东西放在可以支架的东西上,也体现了牛倌洪扎布的身份特征、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②“夏季的晚风吹过,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如抚猫的毛”一句中“草地像打了一个激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又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草叶抚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晚风的轻柔。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难以置信,突出了牛安逸,语调应该缓慢,“摇着尾巴”“慢”应重读。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好”,结合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因为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和牛倌洪扎布放了一天牛的故事。
答案:
(1)①该句的“露”点明了牛倌洪扎布胶鞋磨破的样子,“搭”意思是把柔软的东西放在可以支架的东西上,也体现了牛倌洪扎布的身份特征、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氛围。
(2)示例:语调缓慢,语气柔和。理由:这句话描写了牛傍晚回家的情状、缓慢的特点,“慢”突出了牛行走缓慢的特点。
(3)示例:我认为将文章标题改为“草原放牛”不好。理由:本文通过描写草原的景象,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和牧人质朴节俭、热爱家乡。“牛比草原更远”这个标题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语言新颖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6.(4分)名著阅读。
结合《朝花夕拾》中涉及儿童教育问题的作品,谈谈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
【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作答此题,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特征,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知文章写了两个地方,一个是三味书屋,如作品所说。它的样子就很古老?实是经、史,“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其次是拜先生,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晚上对课”,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终于到七言”,也有罚跪的规则,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文中老师拒绝回答“怪哉”一虫是怎么回事,即便老师很渊博也是不会理会这些跟读书无关的闲事的,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形式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扼杀等等,此文匠心独运,先写童年看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然而,“我”失望,最后终于背书成功,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
答案:
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其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鲁迅在三味书屋询问心中的疑惑却得不到解答,是怎么一回事,挫伤了孩子的求知心,其实不管他提的是什么问题,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
其二,理解儿童心理。
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30分)
7.(30分)请以“走街串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运用细节描写;(2)不少于500字;(3)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走街串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审题:题目“走街串巷”暗示着记叙的事情与穿梭于城市街巷有关,可能涉及观察、探索或体验城市生活的主题。选材:可以选择一次自己真实走街串巷的经历,或者是听说的别人的有趣经历。重点关注在巷弄之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到的氛围。写法:开篇先描述自己选择走街串巷的原因和时间地点等信息,接着采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来叙述走街串巷的所见所闻,包括对建筑、人物、声音的描绘。最后,加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故事更有深度。
【解答】
走街串巷
一个晴朗的周末午后,漫步于城市的街巷之间,微风拂过脸庞。
我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巷子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斑驳的墙面上爬满了藤蔓,只有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和远处孩子的欢笑声。
我顺着巷子往里走。有传统的茶馆、还有售卖手工艺品的小店,老板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墙上挂着一些黑白老照片。我点了一壶茶。
走出茶馆。不远处。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坐在长凳上倾听。
夜幕降临。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次走街串巷的经历让我领略了城市的不同风貌。我相信,我会更加珍惜这些美好的回忆。
【点评】此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走街串巷的所见所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生活气息的世界。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古色古香的建筑、静谧的巷子、传统的小店和老人的故事,展现了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章结构紧凑,叙述流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的探索精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2/4 13:08:57;用户:娄老师;邮箱:15225657626;学号:486696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