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一、理解背默题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 。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 。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 。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 。
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 。
8.《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
9.《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1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1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 。
1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 。
二、词语解释题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城: 。
5.七里之郭 郭: 。
6.环而攻之 环: 。
7.是天时不如地利 是: 。
8. 池非不深 池: 。
9.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
10. 委而去之 委: 。去: 。
1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以: 。
12. 固国 固: 。
13. 威天下 威: 。
14.寡助之至 之: 。 至 。
15.亲戚畔之 畔: 。
16.天下顺之 顺: 。
17.以天下之所顺 以: 。
18. 故君子有不战 故: 。
三、翻译句子题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⑼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内容理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2、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五、比较阅读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左传》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①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②?子为正卿③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⑤、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 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⑥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说之。(选自《左传》)
[注]①日:往日,从前。②主盟:主持盟会,亦即当霸主。③正卿:官名。上卿,相当于相。④董:督察。⑤利用:利于使用。⑥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
(2)亲戚畔之 畔: 。
(3)可以归之 归: 。
(4)戒之用休 休: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管子》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2)委而去之 委: 。  
(3)天下顺之 顺: 。  
(4)故治国常富 故: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
4.【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汉书·食货志》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①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②廪庾③尽满,而府库余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②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③廪庾:粮仓。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  
(2)寡助之至 至: 。  
(3)服御无所增益 益: 。  
(4)国家亡事 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府库余财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示敦朴
C.天下顺之 中人十家之产也
D.故君子有不战 故渔者歌曰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5.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 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战国策 齐策》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 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天下顺之 。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未说 。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检测题
一、理解背默题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委而去之。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9.《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1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1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二、词语解释题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 城:内城。
5.七里之郭 郭:外城。
6.环而攻之 环: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 是:这。
8. 池非不深 池:护城河。
9.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武器装备。
10.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1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凭。
12. 固国 固:巩固。
13. 威天下 威:威慑。
14.寡助之至 之: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 顺: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 以:凭借。
18.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三、翻译句子题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⑼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四、内容理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2、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张:仁政。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五、比较阅读题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左传》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①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②?子为正卿③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⑤、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 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⑥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说之。(选自《左传》)
[注]①日:往日,从前。②主盟:主持盟会,亦即当霸主。③正卿:官名。上卿,相当于相。④董:督察。⑤利用:利于使用。⑥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
(2)亲戚畔之 畔: 。
(3)可以归之 归: 。
(4)戒之用休 休: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

3.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参考答案】
1.(1)放弃 (2)同“叛”,背叛 (3)归还 (4)吉祥
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有谁肯来归服?
3.①君主应修身养性,施行仁政,以礼、德治国,要遵守正义、仁义,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②君主应示威怀柔,恩威并施。对于背叛了的就加以声讨,对于顺服了的就加以抚慰。(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晋国的郤缺对赵宣子说:“从前卫国不顺服,所以占取它的土地,现在已经顺服,可以归还(给)它了。背叛了不加讨伐,用什么显示声威?顺服了不加抚慰,用什么表示关怀?不显示声威和不表示关怀,用什么显示德行?没有德行,如何主持盟会?您作为正卿,主持诸侯之事而不致力于德行,打算怎么办?《夏书》说:‘把吉祥(的事)告诉他,用威严督察他,用《九歌》勉励他,不要让他学坏。’有关九功的德行都可以歌唱,叫做《九歌》。六府、三事,叫做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做六府。端正德行、利于使用、富裕民生,叫做三事。合于道义而推行这些,叫做德礼。没有礼就不快乐,这是叛变之所由来。像您的德行,没有可以歌唱的,有谁肯来归服?何不使归服的人歌颂您呢?”赵宣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管子》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节选自《管子》)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2)委而去之 委: 。  
(3)天下顺之 顺: 。  
(4)故治国常富 故: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 (用【乙】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乙】文强调要 (用原文中的两个字概括)。
4.【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中的“道”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围  (2)放弃  (3)归顺,顺从  (4)所以,因此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3.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4.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参考译文】【乙】大凡治国的方法,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君主而畏惧刑罚,尊敬君主、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就敢于违抗君主、触犯禁令;违抗君主、触犯禁令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动乱的国家往往是贫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汉书·食货志》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①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②廪庾③尽满,而府库余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①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②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③廪庾:粮仓。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  
(2)寡助之至 至: 。  
(3)服御无所增益 益: 。  
(4)国家亡事 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府库余财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示敦朴
C.天下顺之 中人十家之产也
D.故君子有不战 故渔者歌曰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5.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 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参考答案】
1.(1)放弃  (2)极点  (3)增加  (4)同“无”,没有 
2.D 【解析】A项,表示修饰/表示递进;B项,凭借,依靠/来;C项,代词/结构助词,的;D项,所以。
3.(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
4.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5.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主张: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乙】皇上(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终于免除了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汉文帝)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百金。汉文帝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 ”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床帐没有刺绣,以此显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到汉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战国策 齐策》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 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天下顺之 。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使者未说 。
【答案】外城; 离开,限制;归顺,顺从;派,派遣;说,通“悦”,偷快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答案】⑴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⑴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答案】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词的翻译。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答案】以民为本; 排比;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
参考译文:
(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 百姓安乐吗 你们大王无恙吧 ”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 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