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B.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
C.“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议论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
D.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并在记述中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是骑行距离较远时感觉并非如此,后续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产品,然而过了这么久,共享电动单车却依然不瘟不火。
②京剧与中医、武术、书法并称为“四大国粹”,以前,那些名角、“头牌”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③我理解的工艺美术在造型或用色方面的装饰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锦上添花,而是体现独特审美感受的特殊形式。
④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豆,孜孜以求,为后世保留了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
⑤这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说到底还是“怕”字当头。
⑥在这100年中,少数敦煌学的先驱者单枪匹马,万里孤征,靠个人的努力与牺牲,宵衣旴食,筚路蓝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②④⑤ D.②⑤⑥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道德经》中,写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即“ ”,接着又说,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即“ ”。
(2)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是历史上志士仁人共同的品质‘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的《秦伯》中对士人的要求是:“ ”,其原因是:“ ”。
(3)《老子》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每一小步走出来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①,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②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③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④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注】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B.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C.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D.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5.下列对文中①—④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畔:通畔,背叛、叛乱。 B.诚:确实、的确。
C.妻:以女嫁人。 D.坐:因犯……罪或错误。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D.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正义,不怕冒犯权贵。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2)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11.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2.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入试院
邓忠臣
东门骢马止行行,被诏秋闱阅俊英。
三岛①隔云天北极,万灯明路国西城。
人间聊假诗书乐,地远还闻市井声。
一夜凉风起阊阖②,月中应有桂枝生。
[注]①三岛指西湖三岛:百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②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唐宋诗词中亦指皇宫之门。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院偏远僻静,听得见集市的声音,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
B.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骑着马走走停停,深感责任重大。
C.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京城的秋景得到立体的呈现。
D.仰望灿烂的星空,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兴奋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虑情绪。
1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B.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
C.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
D.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甲】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乙】《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川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丙】《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18.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现
B.鸡犬相闻
C.流传
D.哺养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学校义工活动倡议书,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论酷暑还是严冬,不论车流滚滚还是雾霾重重,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整洁环境,环卫工人始终奋战在城市的第一线,我们应当向他们表达最真挚的问候和敬意。
学校团委发起关爱环卫工人的义工服务活动,感谢他们为城市环境付出的努力,营造关爱环卫工人的氛围,并带动市民从我做起,爱护环境。
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走向街头,切身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向环卫工人赠送生活用品,向市民宣传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20.请为本次活动的义工招募拟一条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21.请你以学校校刊编辑部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不超过50字。
八、小阅读-课内
22.下列关于“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取得的资料大多是鲜活生动的,但往往比较零散,故而对资料进行整理就十分必要。
B.每个小组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应该全面涉及各种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
C.调查前要规划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重点。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
D.我们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要对材料做深入挖掘分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答案:
1.C
2.B
3.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4.C 5.B 6.D 7.B 8.(1)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服破烂,形体容颜憔悴不堪。
(2)等到马防回京,监营谒者李谭按照马防的意思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辞色。
(3)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9.(1)匈奴兵中毒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2)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3)匈奴兵震惊害怕,以为汉兵是神人。
10.B 11.内容:写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缘由)。作用:①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12.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高洁,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13.D 14.①天门中吹来一夜凉风,给整个寰宇送来了秋天,月亮中的丹桂应该飘香了吧。②从个体来说,诗人在考试院里触景深情,才思迸发,诗情满怀,所以胸中产生一首好诗;从国家来说,秋天到了,皇宫大门为招贤纳才而开,应该有一些杰出人才涌现出来吧。
15.A 16.B 17.A
18.C 19.A
20.青春似火引燃爱,爱心献给环卫工/把爱献给城市美容师 21.从为环卫工人送温暖、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同学受到教育等方面选二点作答。
22.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