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百 年 孤 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
解读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切绚烂,原来究竟都需求用寂寞来归还。
—— 加西亚·马尔克斯
只有孤独恒常如新
Only solitude remains as new as ever
作家生平及本书介绍
前言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主要作品:1955《枯枝败叶》,1958《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2《恶时辰》,1966《百年孤独》,1985《霍乱时期的爱情》,
2004《苦妓回忆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作品简介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作品简介
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入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之后十几年,我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
——莫言
创作背景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摆脱殖民统治后,这一地区的人民又生活在军事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中。
《百年孤独》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象征着他故乡阿拉卡塔卡的小镇马孔多的时代变迁,以虚构的世界隐喻现实,不仅探讨了哥伦比亚的孤独闭塞,同时指出这是拉丁美洲的民族通病。
情节梗概·关系梳理
初识魔幻现实主义
PART 01
故事梗概: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在决斗中被他杀死的普鲁邓西奥的鬼魂的纠缠,带着妻子乌尔苏拉和他的朋友及家人,离开故土里奥阿查,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在一个荒僻的河滩边建立了村庄--马孔多。晚年时他因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栗树下,几十年后在天降花雨中默默死去。
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他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队的枪决,终于厌倦内战,签订停战协定后开枪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每天在孤寂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一直到死;女儿阿玛兰坦终身未嫁,一直织着那永远织不完的寿衣。
第四代,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间;阿尔卡蒂奥第二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回来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专心钻研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一直到死。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第六代,奥雷亚诺·布恩迪亚,与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这位第七代继承人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了。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从小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回家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后来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上放荡的生活,不久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本课前情提要:
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普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食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
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与吉普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 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
第三部分(8-14):
课堂任务一:快速浏览,概括内容
请根据故事发展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介绍马孔多小镇的变化以及它的创始人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
写丽贝卡到来,突出她吃土的习惯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失眠症席卷马孔多,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课堂任务二:结合补充材料,梳理人物关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
奥雷里亚诺
乌尔苏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本文人物关系
马孔多的创立者
布恩迪亚妻子
梅尔基亚德斯
吉卜赛老人
布恩迪亚朋友
阿玛兰妲
丽贝卡
布恩迪亚长子
布恩迪亚次子
小女儿
养女
阿尔卡蒂奥
阿尔卡蒂奥之子
比西塔西翁
印第安姐姐
印加王后裔
卡塔乌雷
印第安弟弟
印加王后裔
思考:
①小说中所写的这些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②哪些情节表现真实的特点,哪些表现魔幻的特点?
①小说中所写的这些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马孔多的居民失眠症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信息。可是遗忘仍然以一种不可挽回的状态蔓延下去。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的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失忆。患者会慢慢习惯无眠的状态,然后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这个情节的象征意义是耐人寻味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的描写,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的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课堂活动二:品味情节,体悟魔幻现实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情节似乎是虚幻的?
虚幻:
(1)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p1
(2)奥雷里亚诺对丽贝卡到来的预言。 p3-5
(3)丽贝卡父母的骨殖会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 P6
(4)丽贝卡失眠,“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 p8
(5)失眠症可以传染,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p12
(6)“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梦境,还能看到别人的梦境。”p12
真实:
(1)丽贝卡不吃正常食物,“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丽贝卡在现实中的原型是作者的妹妹马尔戈特。
(2)丽贝卡失眠描写,“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
(3)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对许多细节描写的处理都显得真实。
(4)对疫病的防控措施也显得具体而真实。
真实与奇幻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氛围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②哪些情节表现魔幻的特点?
如奥雷里亚诺的预言,他仿佛能够看到未来的事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又如人们得了失眠症之后,“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支玫瑰簪在她发间",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它在拉美兴盛,又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魔幻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原 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特 点:(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魔幻现实主义
深入人物·理解孤独
PART 02
在本文这三个事件中,涉及了哪些人物?请简要概括他(她)们的故事和形象特点。
课堂活动一:深入人物,理解“孤独”
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①他是马孔多小镇的创建者。
②他极富责任心,受人尊重,很有威信。
③他向往外来的科学文明,积极进取,不懈探索。
④他具有惊人的智慧和实干精神。
补充: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第1段:他在新落户的居民中赢得极大尊重;第13段: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
第2段:很快便营造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实干氛围;发现了能使树木经久不衰的办法……
第1段: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他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
2.乌尔苏拉:
①勇于开拓。
②勤劳务实。
③善良宽厚。
④睿智果断。
第1段: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打破马孔多的闭塞。
第2段:一心扩展家业,每天两次用树枝穿着糖制小鸡小鱼出门销售。
第7段:收留并热心治疗丽贝卡的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第9段/第12段: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丽贝卡,并熬制各种草药治疗失眠症。
补充:乌尔苏拉
乌尔苏拉拥有普通妇女中最为优秀的品质,她是丈夫的好妻子,儿女中的好母亲,家族中默默奉献不辞劳苦的人。她操持家务并且经营有道,亲自率领木匠泥瓦匠修建家园,把房子刷成白色,规划漂亮迷人的秋海棠长廊,即使遭受战乱也依然坚持重建家园。她教育后代果敢有方,鞭打暴戾的孙子,痛斥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不仁。她收养说不清亲属关系的丽贝卡视如己出,改掉她吃土的恶习。她招待儿子的死敌在家里吃饭,只因为那人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她爱家族中所有的人,独自去寻找出走的大儿子而迷失回家的路,她说阿玛兰妲是最温柔的人……她一生操劳而没有任何怨言,而家族正是在她死后陷入加速的灭亡中,如果说她的丈夫以极大的魄力开创了马孔多,乌尔苏拉则以全部的心力经营了整个家族,从这一点来说她一点也不比丈夫逊色。
乌尔苏拉是一个实际的、自律的、又充满活力的人,她一共活了一百多岁,贯穿了布恩迪亚六代家族的兴衰史。在晚年,她凭着诡异的直觉料理家事,甚至没有人发现她已经失明了的事实。在临死之前,她已经萎缩得像一个胎儿一样了。
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是家族的守护者。
3.丽贝卡:
①父母双亡的孤儿。
②体弱多病。
③有怪癖。
④时而外向时而孤僻。
补充:在何塞·阿尔卡蒂奥被离奇枪杀之后,她就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生活直到去世。
第6段: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
第6段:外貌等都显示出她体弱多名、多年忍饥挨饿。
第7-8段: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还患有失眠症。
第7-8:/恶习治疗后融入了新家庭;会讲西班牙语,手头活计干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对吃土有所执念的丽贝卡,并不喜欢混着蚯蚓的湿土味道,但却戒不掉这种味道。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4.奥雷里亚诺:
稳重沉着,有些孤僻,理性、头脑清醒,善于思考,有预见能力。
第2、3、4、14段:热心于金银器工艺,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
补充:他长大后爱上马孔多里正千金蕾梅黛丝,但他美丽的妻子却因阿玛兰妲的不小心,意外被毒死,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年老归家后,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乌尔苏拉
丽贝卡
奥雷里亚诺
忙于整治市镇、
钻研技术
忙碌、一心扩展事业
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
的实验室里
食土、吮手指、
惊恐不安
表现形式
孤独原因
天才的孤独、思维超越
了常人的极限
苦心支撑、不被支持
和理解
父母各忙各的,对子女
爱的疏忽
父母早逝,漂泊流浪,
爱的缺乏和爱无保障
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理由是什么?
1.文章第一句话“马孔多变了样”,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失眠症”有何特点,他们是如何对待的?作者写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课堂活动二:理解标题,探寻主旨

僻静的小村落
繁华的市镇
土地肥美
位置优越
封闭
手工作坊、店铺
永久商道
阿拉伯人来了
吉普赛人又来了
大型赌场
群鸟以歌声欢快报时
雕刻精美的音乐钟
1.文章第一句话“马孔多变了样”,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马孔多之“变”


(第1段)
(第2段)
失眠症到来
每年三月前后,一家衣衫褴褛的吉普赛人都会来到村边扎下帐篷,击鼓鸣笛,在喧闹欢腾中介绍新近的发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带来磁铁、望远镜、放大镜、星盘、炼金术。另外一批新的吉普赛人则带来了冰块。
那一刻,市镇上的人都在一阵可怖的汽笛声和急促的喷气轰响中惊愕不已。之前几个星期,他们曾看见一队工人铺设枕木和铁轨,但没有人在意,都认为是吉普赛人带着新花样归来,还是吹笛子打铃鼓那老一套,吹嘘耶路撒冷的天才们发明的鬼知道什么药水。人们从汽笛和喷气引发的骚乱中间回过神来之后,都涌上街头,看见奥雷里亚诺·特里斯特正在火车上向他们招手。他们目瞪ロ呆地望着用鲜花装扮的火车在晚点八个月后首次开到。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疑窦与明证,无数甜蜜与不幸,无数变化、灾难与怀念。(《百年孤独》)
补充资料:马孔多之“变”
结论:现代文明和殖民者的野蛮入侵,使得偏远闭塞又宁静的小村庄马孔多发生巨变,他们把马孔多闹了个天翻地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的巨大冲击中狂欢、逃避、堕落、崩溃,最终消失。
①内因:马孔多自身的愚昧、落后、封闭、固执、僵化等民族痼疾。
②外因:异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所致。西方文化代替了本土文化,“马孔多”虽然还在,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了。
“缺乏文化的归属感,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在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中挣扎,结果是越陷越深,这就是马孔多镇人孤独的症结所在。”
思考:“马孔多”是“孤独的”,本该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为什么会成为孤独的“培养皿”,使一个家族遭遇了长达百年的“孤独”?
2.“失眠症”有何特点,他们是如何对待的?作者写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第9段:“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兴高采烈 隔离外乡人 视为常态 贴标签
马孔多之“变”
失眠症
“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马孔多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地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自己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应对方式变化:
总结: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理由是什么?
1.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爱的缺失,灵魂的极度痛苦。(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其家庭人员也缺少沟通,如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2.马孔多是“孤独的”。
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外面偶尔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3.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马孔多”有何象征意义?
回顾创作背景:
哥伦比亚16世纪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19年正式独立。1830年后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的怂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入渐深。本书通过主人公的传奇生涯描述了这方面史实。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者曾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说,《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
作者通过描写马孔多,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揭示出拉丁美洲百年逃不出循环往复的苦难的内在原因。
并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不要忘记昔日内战和殖民入侵的残酷与灾难,更不要忘记百姓的愚昧无知和民族的贫穷落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马孔多”有何象征意义?
3. 小说为何定名为“百年孤独”?
“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 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
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
课堂活动二:理解标题,探寻主旨
小结与延伸
PART 03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栩栩如生的世界。作者将个人的命运和孤独的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隐喻了哥伦比亚屈辱的民族史,甚至隐喻了拉丁美洲饱受殖民掠夺的历史,进而也可以说隐喻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小 结
总结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特点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栩栩如生的世界。
(1)“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2)荒诞、夸张的描写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作家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未知未觉,“‘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3)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把日常用品贴上标签注明用途。人们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马孔多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对失忆的描写,表现出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
结束
PART 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