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立意和选材》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作文指导:《作文立意和选材》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中考作文之立意和选材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表达与交流”中对立意和选材的要求:
1.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2.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 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中考“评分标准”
一、立意、选材及其要求
(一)关于立意
·定义: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确立文章的主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要求:准确、集中、深刻、新颖
·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二)关于选材
选材,选择材料,就是在写文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鉴别、剪裁的过程。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与否,就是文章选材成败的具体表现。有了充足、翔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文章就会血肉丰满,表现力强;反之,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
真题再现
【2023来宾市语文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赏兰园,觅得青山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文化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文化藏在 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不得抄袭、套作;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21广西北部湾】
写作·叙文化故事(50分) 19.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井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 600字。
(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22重庆中考B卷】(55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
请以“_____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
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 大写字母代替;
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真题立意、选材
“文化”含义:①人类在社会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技、文艺等②指一般知识和运用文字的能力③考古学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省略号前:举例子;
省略号后:指出“文化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
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根据提示语,确定选材立意的方向:一是物,一是事。
1.从“物”的角度:补成“文化藏在书本里”“文化藏在博物馆里”
“文化藏在一笔一划里”“文化藏在水墨里”
2.从“事”的角度:补成“文化藏在生活里”“文化藏在民族精神里”
“学问藏在追梦旅途里”“文化藏在茶香里”“文化藏在墨香里”
二、立意、选材小技巧
(一)立足“自我”,选择自己的事,身边的事
立足“自我”,选择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力求表达中心是真实、自然、可信的,这可以说是文章选材的普遍原则,也是学记叙文写作的学生的必经之路。
有些事情虽然很平常,但只要善于挖掘其中不寻常的内涵,把平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将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舍去,将一些能反映人物崇高思想品质的平凡小事写到作文中去,那么,立意高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
墨水,或叫墨汁,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篇文章准确的抓住了墨水与书法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进行立意,选取自己学习书法的亲身经历,由起初小的时候,爷爷喜欢练字,在耳濡目染中,心灵种下了一颗喜爱书法的种子,长大后,仍然喜欢书法,坚持练字,但对于自己的书法开始沾沾自喜,在一次比赛中落榜,而后反思沉淀,用心去研究领会书法的文化精髓,对于书法的认知达到了升华的境界。内容由波折。
文章结尾升华了主旨,立意深刻。主旨表达了:墨香蕴含了五千年的文化,自己热爱书法,热爱书法中流淌的中国悠久的书法文化。
“喝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但该生却能挖掘其中不寻常的内涵。那就是“茶香中承载着岁月的苦楚,也孕育了文化的长河”到达了立意深刻、高远的要求。
(二)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同时也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词语,它包罗万象要把这个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使“文化”形象可感,生动有趣。
把“文化”转化为一笔一划的书法,具体可感,利于着笔叙述。
文章开头运用比喻描述文化,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形象生动。开篇点题,中间续写“爷爷”教自己练习书法的经历,一笔一划的教,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出了练习书法所需的心境的重要性。
一笔一划的书法练习中蕴含着文化,也包涵了文化的传承。立意准确深刻高远。
(三)以小见大、深刻感悟,悟出大道理
(1)小事情悟出大道理
(2)小角度看出大问题
(3)小人物看出大精神
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很多身边的小事能通过以小见大、感悟深刻,
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单单积累事件素材还是不够的,亲身体验之后,还需要用心感悟,
思考、反省人、景、事里蕴含着的深意。
本文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练习舞蹈的事情,能从实现舞蹈梦想实际行动中遇到的困难挫折感悟出,任何梦想的是实现都需要坚持。
(四)选择历史材料,老故事新见解。
本文重点写了讴歌了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烈士的英勇事迹。邱少云同志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献身精神、爱国精神等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文化流淌在民族精神里。
(五)素材“国风化”,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角度易找,但到了具体的选材上,却往往因“俗套”而“翻车”。想要赢在选材,我们不妨花些小心思,将素材“国风”化。
比如:写“爷爷爱唱歌”转化为写“爷爷爱京剧”,脱离俗套,迅速抓住改卷老师眼球
写“同桌的口琴”转化为写“同桌的笛声”,特定意象,既有底蕴,又易共鸣。
再比如:学生写风景的时候,写“无名小花”,转化为写“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写“乡间小丘”转化为写“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景物与诗句相联系、与圣贤旧事相联系,自然多了思考、多了情趣与理趣,写景便不再空泛。
这是一篇文化气息很浓厚的
文章。作者探寻“酒香”
背后蕴含的酒文化,从而
联系到古名著、古诗词,展现出作者较深厚的文学素养。
其他的立意选材
1. 文化藏在二十四节气里
选材:
(1)惊蛰
(2)清明
明节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也伴之踏青游乐、蹴鞠等习俗活动,使清明具有了文化内涵。(3)谷雨
2. 文化藏在古诗(诗文)里
选材:素材:初中学过的古诗词
(1)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这首诗中,杜甫的忧伤有小家的忧伤,但更有大国的忧伤,在这样的风雨破碎
的雨夜里,小家淋着雨,大国难道不也在风雨中吗?所以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时候才有千千万万座宽大明亮的房屋,让我们这些穷苦人都住进去。这是什么理想,这是孔孟思想,这是儒家思想,体现了“诗圣”杜甫的高尚人格,体现了民胞物与的精神、关怀民众的精神,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可以说,杜甫的这首诗,就像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举起了一柄道德的火炬,它不仅温暖了当世的人,也久久温暖着千百年后的我们。诗圣就是诗圣,它写下的诗篇,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难忘的心史。
(2)词:苏轼的《定风波》
古代诗词文人失意不失志。苏轼这首词中作者面对人生经历的风雨,传达出高于常人的认知,充满了儒家入世,见招拆招的心境,隐藏了道家隐士和光同尘的追求,释放了佛家出世我行我素的态度。
3.文化藏在书籍里
选材:可以是学生读过的书籍,也可以是初中学过的名著、经典书籍等
如:《论语》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体现出来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历经数千年依然闪烁,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文化之魂。
拓展:作文素材的来源
1.日常生活积累,写亲身经历或看到、听说等得来的材料。
2.读书、看报、收看影视等收集的素材。
3.从课本中选材,活学活用。
4.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人物,选择与时俱进的最新素材。
5.选用古今中外的历史经典素材。
选材熟悉最重要,材料真实才可靠
典型事件有意义,新颖有趣为最好
围绕题旨选材料,感情真挚的高分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