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李晓丽一、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方法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驿路梨花》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运用插叙,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二、学情分析我们每年都有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的主题活动,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理解的学习这样的精神就只是捐款,甚至有孩子认为这就是形式,通过解读课文,希望能唤醒助人为乐的美德。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的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要求的略读,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 一个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所提升,但是概括时语言不够不够简洁,因此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章既设置悬念和误会,又运用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三、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2、体会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3、激发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四、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五、教学难点:体会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具准备PPT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资料。2.落实课后读读写写词语音、形、义及重要词语用法。驿路( ) 陡峭( )竹篾( ) 简陋( )撵走( ) 麂子( )恍惚( ) 修葺(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本文的核心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2)按出场顺序,本文写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怎样的故事?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生读有关梨花的古诗词,过渡到彭荆风写梨花的文章的写作背景: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与此同时展示梨花、哈尼族、瑶族人的图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本文的核心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预设:小茅屋按出场顺序,本文写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怎样的故事?预设: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目的 时间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为群众着想 十年后的某天早上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十年后某天的前一天晚上3 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4 解放军 修建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 出嫁前一天晚上3.文章是按怎样的记叙方式来安排这些情节的呢?预设: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还运用了插叙:①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②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③解放军盖茅屋。三、青山深处,寻“主人”主问题: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问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设置了哪些悬念和误会?学生分小组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跳读的方式,圈点标注,小组内合作交流,标出悬念处和误会处,共同总结,做到迅速准确。预设:三个悬念:(1)“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2)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3)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两次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设问2.作者设置这些悬念、误会,有何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起,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趣味。补充插叙的作用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结构紧凑等,依照这些作用,再联系具体语段进行分析。预设:这样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方式,圈点标注,发扬合作精神,发现、学习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从而达到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的目的。)设问3.至此,悬念已解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引导学生思考,小茅屋的主人并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众多的人。建造者自不用说,而后来者他们一个个对小茅屋的主人心存感激,不断地将爱心接力,以帮助更多的人。学生思考、讨论、在全班交流预设: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都是主人。【教师小结】: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修葺小茅屋。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都是主人。第二课时一、梨树林边,赏“梨花”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得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文中也用了许多笔墨来写“梨花”。请从文中画出写“梨花”的语句,并思考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预设1:第4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销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预设2:第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预设3:第24、25段“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预设4:第27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达了“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5:第37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二.文化传承,彰显精神“梨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象征着“雷锋精神”。这样的助人为乐、心中想着要为大家服务的精神,由解放军叔叔传递给哈尼姑娘梨花姐妹,由哈尼姑娘梨花姐妹传递给瑶族老人,由瑶族老人传递给老余和“我”……设问: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你感动了吗?请和你的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的感受。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为人民服务、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三.写一写在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身上都有雷锋精神,请大家叙写一个雷锋精神的片段,不少于200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把握雷锋精神的精髓下,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对学生的品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示:记叙事件时,需有人物、事件、精神三个要素。四.教师寄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我们的社会就能“驿路梨花处处开”!五.板书设计景物 人物 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彭荆风 悬念 误会 插 叙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